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奥里亚娜•法拉奇,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她一生采访过多次战争,并以写著名政治人物访记而闻名于世。在《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中,包括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因、南尼等多名政坛风云人物的采访。她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
法拉奇处在一个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各种政治力量纷纷上台亮相的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环境背景下,法拉奇辗转于各国之间,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成为了法拉奇采访的最佳题材。
法拉奇是从事新闻事业者的楷模,在她的采访下,基辛格的回答不仅惹怒了总统,还惹恼了普通民众,说出“接见法拉奇是我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在采访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时,她诱使布托说了一句“英迪拉•甘地才智平庸,远远赶不上她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而这一句话却堵住了和谈的大门。法拉奇在吉达采访沙特的石油部长亚马尼,抨击了石油价格的上涨。这些采访提问总是切中要害,问题连绵不断,让受访者应接不暇。法拉奇一个个犀利的问题总能引得受访者方寸大乱,让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主动提供采访素材。就如在采访南越总统阮文绍时,法拉奇提问总统是否是最腐败的人,被阮文绍矢口否认。法拉奇于是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面对着这些提问让他不得不透露名下产业、身价几何。
在这本书中,我深刻见识到了法拉奇的采访艺术,法拉奇在采访前总是做好充足的准备,采访细致。正如以色列总理沙龙对法拉奇的评价,“您极难对付,但我喜欢这次不平静的采访。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带那么多资料来采访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一样只为准备一次采访敢冒枪林弹雨。”同时法拉奇力求客观、真实,她的每一个采访都会用录音机录下来。每篇采访记,在开篇序言后是对整个采访问答的原貌全文记录,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重现当时的场景。法拉奇的咄咄逼人,受访者的知乎闪躲都跃然纸上…...法拉奇采访技巧高超,擅长为受访者布陷阱,犀利紧逼,乐于提出一些刻薄尖锐的问题,让许多受访者不小心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当时有许多人评价她卑鄙、凶狠,也正是她强势的一面,才人世人真正了解到了这些政坛领袖不被挖掘的另一面。
但法拉奇的许多采访,都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和主观情感去采访的,她在采访前对受访者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主义色彩。我认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携带个人情感进行采访是不可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采访的客观性原则。法拉奇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弥漫着反抗情绪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父亲这种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响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畴中对政治领域的明显偏好。在越南战争采访中,她完全站在越共立场。在中东战争中,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记者的一员,法拉奇本能地仇视来自产油国的这场正义斗争。虽然法拉奇存在着一些立场偏见,但好在受访者的回答是客观的,读者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回答做出自己对这个人的评判。
这些种种都给了当下新闻工作者一些启示,做好充足的准备,理智、客观、准确、犀利、深度挖掘等等。而当今的新闻报道,有多少为了追逐商业利益,抛去客观事实,迎合大众八卦。在信息化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更应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如今,许多新闻记者不敢说真话,报事实。更显得法拉奇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敢于发声的难得可贵。她的勇敢与果决正是源于她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我热爱新闻工作,从事新闻工作。有哪一种别的什么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新闻工作就有这种非凡和可怕的特权。”是啊,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写下来,是新闻工作者的特权。我们应该行使这种特权,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忱,勇敢的记录与发声!
153010220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