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老大哥在控制我们,我们也臣服于美丽新世界

作者:高惠子
主要内容

老大哥在控制我们,我们也臣服于美丽新世界

1984,初中接触了一次,后来高三读的,两次都没读完。和美丽新世界以及我们,打包买的,美丽新世界被人借走了,一直没还回来。娱乐至死,看完了,觉着还不够,得再看一遍,但迫于时间,必须写篇书评了。现在,想把被借走的美丽新世界要回来了,如果他不见了,我要生气了。

1984里的开头,我大概会一直记得,现在完整地重新摘录一次,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为了要躲寒风,紧缩着脖子,很快地溜进了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不过动作不够迅速,没有能够防止一阵沙土跟着他刮进了们。”

不过我以为的记得也只是我以为,因为我记忆里只有一些要素:天气寒冷、温斯顿、玻璃大门…….仅此而已,我也根本没读完这本书,但打开了许多次,于是乎对开头特别有印象,并且我固执的自以为是的认为,寒冷是这本书的基调。为什么我两次都没读完呢?想起高三时的危险景象了。那时读1984,在统一发的黄色也的笔记本上,不断地抄录里面的句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现在想起来,真是!危险!极了!于是乎,我没读完,我也没发现,老大哥也不告诉我一声,我对这美丽新世界佩服的五体投地。

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娱乐至死这本书来说话,因为这本书里面的语言看上去牛逼,并且好像不无道理,我也是,但我想说这本书并不十分吻合中国,因为这里有老大哥,这里也有美丽新世界。我觉得尼尔波兹曼一边说着他并没有全面否定电视,实际上又全面抨击美国的广告电视业。那又怎么样,引起人的思考就够了,人有思考,有点自己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不管怎么样,现摘录我认为全书最美的一句子,美的像诗,有关于“媒介即隐喻”:

光是波,语言是一棵树,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脑是被知识照亮的黑暗洞穴。

光是粒子,语言是一条河,上帝是个微分方程,大脑是一个渴望栽培的花园。

书中提到罗兰巴特的时候,我觉得很熟悉,随即而来感到有些激动,因为手中刚好有一本《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但我并没有发现,事实是我只是恰好拥有波兹曼所引用的言语的这人的书罢了,我只是在“支离破碎的时间河被割裂的注意力”刚好对这人留了一点注意力罢了,其实我对他一无所知。当我发现我如饥似渴的打开《写作的职业》时,我发现我连阅读中文的能力都缺失了。我又发现,这本经由他人之手写的罗兰巴特,我在兴奋什么,我根本就都还不认识罗兰巴特,没读过其本人的著作,这一切都太令人沮丧了。“了解”事实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和与其他事实的关联”。我还是借《写作的职业》里这么一句前言来自我安慰:“中国读者也应该耐心地随同一位大师的思想,尽可能自如地追随他的目光和感觉,而一旦穿越了一种间或有点抽象的思想的表面难点,就会奇特地身处一个非常熟悉的领域之中。”

所以电视时代以及信息时代的我们,这个世界迫不及待塞给我们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我们误以为我们了解的越来越多了,其实到最后,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信息量在大脑中已经达到饱和了,但脑中绝大多数的信息是无用的。同时,我们也无法界定,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否是已经被篡改过的。

我们算得上是恰逢电视极速发展的一代,我们又恰逢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电视画面和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使得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我们同时作为“电视人”和“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娱乐至死这本书,我认为是波兹曼作为一个理性时代、印刷时代对娱乐时代的我们作出的一篇忠告,不要过度娱乐。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最近台湾的同性恋法案通过以后,微博上开始盛行一种反讽趋势,但有些人却读不懂。“女同性恋应该是最不受当权者待见的人群了。男人和男人搞是古代传统,风雅,玩玩而已,当然感染艾滋率高了点,那是后话了。你们女同的问题比较严重。你们现在的女人,不跟男人结婚帮国家维持社会安定,不给国家下崽提供劳动力,不仅抢男人工作,还内部消耗,啧,改治。”“对异性恋的态度我是不主张,不支持不反对。(但是异性恋休想接触我的孩子”“希望异性恋们低调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样才会被主流接纳。”这样的文字,在这样的语境下可以说是十分耐人寻味了。让懂得人懂。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文字消亡的速度并没有这么夸张,当然现在文字娱乐我们大众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存在政府把控,把控娱乐和非娱乐的东西,如:清理微博营销号(比较高调),也清理一些涉及政治敏感的微博号(往往比较隐蔽),对娱乐艺人的发型造型作出批评。“批评”二字在此可不仅仅只是批评,无形的压力更可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民众会忽视那些不能带给他们娱乐的东西”,这种担忧我觉得是不无道理的。

同时我对娱乐至死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不太认同,就是作者对摄影术的定义。我认为摄影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是在我们用语言、文字去对待它以后,摄影术本身的记录就是对时间的记录,并不是单一的技巧上的拍摄。商业摄影除外。至少作为一个没有资本的,没有能力去攒相机环游世界拍风光的我来说,摄影对于我,是记录我的记忆的一种方式。所以作者在摄影术方面的阐述没有引起我的共鸣。

此外,除了对国外政治娱乐教育环境不了解以外,娱乐至死里的这么一段话,我无法理解的很透彻,现摘录出来,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消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如果有机会,希望老师能对这段话作出解读。因为我实在不知道,历史现在有没有证明了那时“没有证明过的”,现在这文化还有没有生命里,现在“新闻的价值是否取决于能带来多少笑声。”以及前后两者的关系,我实在琢磨不清。

老大哥,美丽新世界。中国齐了。

我的大脑还是像个渴望栽培的花园。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