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有感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所完善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阅读它的同时获得不一样的启迪。有的人喜欢其中人物的性格;有的人喜欢其中孙悟空降妖除魔时的风采;有的人喜欢它整体的剧情;有的人研究它的历史背景;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某种预言。但在我看来,《西游记》更多的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记录吧!
在我小学的时候,对《西游记》的印象是被它里面的无所不能的神仙、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善良厉害的观音娘娘……这些所吸引,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些都是我的生活中不所遇到的。所以显得那么神奇与吸引人。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妖怪白骨精为了吃掉唐僧,三变模样去骗唐僧,但三次都被孙悟空识破逼得白骨精节节败退。但唐僧却觉得孙悟空滥杀无辜百姓,一气之下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但当时无情的嘲笑了唐僧的无知,也为孙悟空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唐僧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甚至于在后来的一大段时间中都很讨厌唐僧,每每到有妖怪抓走了唐僧,看到唐僧一脸但担忧的期待孙悟空来救他的时候就觉得很开心。现在想想也真是幼稚啊。
后来长大了,对《西游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吸引我的不再是神奇的法术和神通广大的本领,而是作家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精彩绝伦的句子;不再是讨厌唐僧的优柔寡断和喜欢孙悟空的无所畏惧,更多的是欣赏唐僧的善良与无畏取经路上的艰苦与批判孙悟空的冲动与鲁莽;不再是表面的喜欢看它内容,更多的是去了解它创作的背景与剖析它所反映的社会现状来反思现在的社会。《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活在中央集权空前严重的明代,这也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险恶的取经路;而唐僧等师徒四人一路不畏困难的精神正是反映了明代人民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乐于顽强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通过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莫言这样说过:如果把西游记倒过来看,其实才是做真实的人生。如来佛祖派师徒四人带上经书去东土大唐传教,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妖怪结果发现他们都有后台,无论怎样作恶都不会受惩罚。于是八戒和沙僧逃走了,只有孙悟空继续保护唐僧继续东行,结果唐僧到了长安被封为御弟,享受完荣华富贵,最终寿终正寝。而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过了平凡的一生,在花果山的山顶化作了一块石头……这才是真正的社会。
尽管吴承恩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西游记》中描绘的世界更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但是这本书依然被许多大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着,依然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西游记》被大家所熟知的是86年拍的电视剧《西游记》,但近几年电视剧中有着经典表演的演员们都已纷纷离世了,我们向这些人物致敬,他们向我们传播了中国宝贵的艺术文化。剧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到如今任然致力于将西游记传播到世界各国。
《西游记》本身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的,我觉的作者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自由。孙悟空就是这个愿望的具体体现。他为了自由,可以大闹地府、龙宫、天宫,可以说整个神的世界被他闹了个底朝天。孙悟空之所以这样无法无天,这是因为他不想受别人的制约。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享受,是一种幸福。其实我们常常觉得累就是因为被一些东西束缚而造成的。科学家累吗?学者累吗?军人累吗?肯定累,单他们的累只是肉体上的累,几天就能恢复。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累是在精神上,是累在灵魂里。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已经被逐渐消磨了,人类变得麻木、无知、残暴。我们应该找回人类祖先的伟大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并且开拓进取,寻找更大的自由。一部《西游记》指出了做人的道理,指出了为官之道,指出了人类发展的道路:力量源于《西游记》,精神源于《西游记》,成功源于《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