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
一,引言:
(一)作者:李泽厚出版时间:2009.07.01
(二)出版国家:中国总体影响:1981年,《美的历程》让人开始讨论自由,人性和人的价值。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7]
二,本论
(一)内容
目录:
一、龙飞凤舞 二、青铜饕餮 三、先秦理性精神 四、楚汉浪漫主义 五、魏晋风度
1远古图腾 1狞厉的美 1儒道互补
1屈骚传统 1人的主题
2原始歌舞 2线的艺术 2赋比兴原则 2琳琅满目的世界 2文的自觉
3“有意味的形式” 3解体和解放 3建筑艺术 3气势与古拙 3阮籍与陶潜
六、佛陀世容 七、盛唐之音 八、韵外之致 九、宋元山水意境 十、明清文艺思潮
1悲惨世界 1青春、李白 1中唐文艺 1缘起 1市民文艺
2虚幻颂歌 2音乐性的美 2内在矛盾 2“无我之境” 2浪漫洪流
3走向世俗 3杜诗颜字韩文 3苏轼的意义 3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3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4“有我之境” 4绘画与工艺
(二)扩展:《宽容》(1985)
《人的现代化》(1985)
《唐山大地震》(1986)
《悲剧的诞生》(1986)
《丑陋的中国人》(1986)
《野火集》(1988)
《数字化生存》(1996)
《中国可以说不》(1996)
《富爸爸,穷爸爸》(2000)
《谁动了我的奶酪?》(2001)
《杰克·韦尔奇自传》(2001)
《中国不高兴》(2009)
(三)
(1)创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不单单是一个学术现象,它具有深远的社会含义。它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种表现,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不论是人民大众,还是美学研究内部;不论是美学的专业化分类,还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都呈现出明显的对审美的需求。《美的历程》也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产生的。
(2)学术观点: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3)学科观点: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四),评价:
(1)他人评价:
冯友兰:“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南方周末《三十而立》特刊:以实践哲学为基础,以黑格尔的“三段论”式为叙述方式,融合了“有意味的形式”和“集体无意识”等现代西方哲学观点和想法,对中国古典文艺进行宏观描述和美学评论,重在艺术形式与风格的历史心理内涵。
(2)个人评价:这本书就像是美学上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讲述了我国美学历程的发展,不愧是“美的历程”,它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三,结论:
李泽厚展示的中国美学史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动态演变系统,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阐释和描述。即在看起来是杂乱、偶然、个别的事件的历史现象背后,潜藏着、贯穿着的一种内在的秩序和走向,这种内在的秩序和走向正是李泽厚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自然的人化”和“实践的主体”出发所探讨的美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必然关联和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历史之中是有“逻辑”的,且这个“逻辑”不是先验的,而是历史自身自有的一种内在秩序和主流轨迹,一种客观运行的规律。从根本上说,李泽厚先生作为研究者,他并不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简单描述,而是把内在的“逻辑”从“历史”尘埃的遮蔽中提升出来,使之变得凸显、清晰、有序。
四.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封2(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年3月第一版,2009年5月第7次印刷
【2】李泽厚《美的历程》封3(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年3月第一版,2009年5月第7次印刷
【3】李泽厚《美的历程》第六章佛陀世容中的悲惨世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年3月第一版,2009年5月第7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