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歌作为历史长河中最灿丽的瑰宝,其中的魅力更是妙不可言。不过诗歌它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还包括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诗歌增强我们的地理观审美,正确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一.古诗词与气候。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有五个不同的温度带。例如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表现了南方天气的多变,雨势的来势汹汹;又例如赵师秀《约客》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表现出了南方梅雨时节的潮湿多雨,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季节。
二.古诗词与地势地貌
地貌就是地球各种形态的总称,中国的地势地貌多种多样,总体来说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诗描述了我国内蒙古高原过去辽阔壮丽的生态地貌,展现了草原水草肥妹牛羊成群的生机盎然的景象。又例如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出了巴蜀地区地势险峻,展现了地形奇特的四川盆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更加表现了蜀道的崎岖。
三.古诗词与南北差异。
我国的南北差异自古以来就是十分的明显,南方与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给我们的诗人带来了很多的素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的“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我国北方入冬时节的壮丽景象。
四.古诗词与月色。
月亮,一直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意像。人们用月亮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对家人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因而诗词中经常出现关于月亮的诗词。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皆是写月亮的佳句。再比如说《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也是描写了月色的美丽动人。
古代诗歌优美动人,让我们不禁流连忘返,沉浸于美丽的诗词,去探索更多的诗词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