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有正有反,凡事有支持的声音,就会质疑的声音,没有对错之分,正是因为这种怀疑的精神,社会才得以进步。对于媒介,也同样如此,新闻和出版自由、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全球化与新闻媒体都存在着论争,两方的观点各占其理。在辩论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谬误,辩论不是为了找到正确答案,也不是为了压倒对方,而是为了“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是“言论自由”。
在《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一书中,丹尼斯和梅里尔两位作者在形式上采用了辩论这种新颖的写作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角度。
“我们只是作为各自立场的捍卫者,尽其所能地组织起最好的论据来论证。”,两位作者分别站在问题的两端来捍卫自己的观点,用可靠的事实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说之处不无道理,我们无法评判二者谁对谁错,只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更全面地来看待这些问题。
书中提到了19个重大问题,皆是世界上存在最大争议、最多质疑的问题。例如“新闻和出版自由是否得到解决”这一问题,丹尼斯和梅里尔分别提出了对立的观点,若让我们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并不能得出一个准确、肯定的答案,综合两位作者的观点,就可以明白新闻和出版自由虽然受到审查制度的限制,但在美国政府界,却没有事先限制,这两点本身就存在着相悖之处,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自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二者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发展,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管,往往将政府的负面形象公之于众,政府对此肯定是不满的,所以政府也利用所拥有的权力对媒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甚至可以用传票传唤新闻记者,从这一点来看,二者似乎是敌对的关系,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媒体为政府宣传政策,政府赋予媒体特有的权利,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反向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这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是否片面,反向思维的锻炼必不可少,在本书中,反向思维处处可见,是我们学习的良书。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两位作者还谈到了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媒体与公众信任、知情权等等。接下来,我重点分析媒体偏见和政治倾向这一问题,新闻媒体是否存在偏见?
据分析,不同性别的人的情感倾向也有所不同,男性看待问题的态度更为理性,而女性看待问题的态度更为感性,因此当女性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会掺杂个人情感,使新闻有失偏颇,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个人的情感倾向除了与性别相关,还与报道者的个人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相关,这是否就说明新闻媒体无法保证客观性、存在偏见、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
上文谈到的只针对于现场报道的情况,而在这人真正讨论的是新闻专栏和电视新闻,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新闻联播记者,不论男女、不论个人价值体系,都秉持着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情感的理念来进行报道。丹尼斯说到:“新闻客观性是一种陈述风格,组织信息,回答某些问题。如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人介入?什么时候发生的?有无任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认为这种做法就构成了政治偏见的说法简直是胡说。”
既然谈到了客观性,接下来,我就具体分析新闻的客观性,在书中,两位作者就“新闻的客观性能否实现”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述。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客观性的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是将事实和意见分开;其二是以超脱感情的观点表述新闻;其三是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双方提供一个应答机会,以便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依照梅里尔的观点,新闻的客观性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一则新闻发生的情境是无法全面报道的,然而记者如若不能对整个情境作出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就无法使新闻做到客观,他认为新闻的整体才是真正的新闻。而丹尼斯则从客观性的实质出发,从它的三个主要特点来分析,新闻报道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提出了遵循客观性的四个步骤。
两位作者谈论的是同一个问题,却可以从不同的思维方向出发,并得出相悖的观点,辩论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思维,更丰富了我们的见识,新闻媒介在这种争论声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也在这种争论声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