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罗常培先生出版了《语言与文化》专著,这本耗时近半个世纪完成的知识结晶,奠定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基础。《语言与文化》另辟蹊径,从分析词语涵义的全新角度入手,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它更由此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毋庸置疑,该书在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学习研究意义。
《语言与文化》一书被俏皮地称作为“大家小书”。所谓“大书”——一方面,它强调了书的作者是大家;另一方面,又表示了书是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而所谓“小书”,顾名思义,该书篇幅短小,但常言“浓缩就是精华”,将其定义于此,自然不足为过。根据对“大家小书”的意义剖析,《语言与文化》的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无限地被拉大,诚然,这是一本不用拘泥格局,老少咸宜的书。同时,书籍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化更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细细咀嚼。
谈到《语言与文化》一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章节,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中国人坚信一个通俗的事理:万事开头难,所以我们往往在做一件事的初端付出十足的精力。顺水推舟地说,当我拿到这本全新又陌生的书时,我抱着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美好愿望,让本书的开篇第一章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让我印象最深且兴趣最浓的一部分。
顾名思义,《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一章将语词纵横分析,从时间的维度出发,让我们对语词的变化感同身受。当然,我们也从语词的变化背后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该章结合世界各国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语词盛宴。拿全世界都喜欢的“钱财”为例,从作者的笔下我们了解到,dollar和money这两个现如今用来表示钱财意思的英文词,而二者最初与钱币毫不相关,同时也是后期的借来词罢。除此以外,作者将印欧系语言的同源词作比,在拉丁语中,演化词将钱、储蓄等和家畜、牲口相结合,使我们确信印欧国家古时候拿牲口当作一种交易的媒介物。用同样的方式追溯中国的“钱财”,我们理应发现如今和钱币有关的字都属贝旁部,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媒介物。等等一系列语词特例带领我们追古溯源,从其源头感受文化的深刻内涵。本章寓教于乐,让人读时饶有趣味。
在本书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中,作者带我们从亲属称谓这一纬度,看到了其与婚姻制度的关系。本章贴近生活但同时发人深省。
本章开篇,作者以昆明近郊核桃箐村的黑夷为例,详细分类列举其亲属称谓并配图呈现,引人入胜。这里的文字与配图出现后作者连续三次发问,让读者大脑飞速运行,陷入沉思。思考罢,答案得出,不同发语系的称谓在极大意义上避免了乱伦通婚的可能性。一时间,我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作者以设问的方式,一起一落,紧抓读者眼球,让人读完本章顿生恍然大悟之感。作者强有力的提问,让人心提到嗓子眼,抓破头皮也想不出答案却又让结论紧随其后逐渐浮现。这是本章节的文字魅力所在,更是文化的体现。我们紧紧贴合作者的思路,看到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文化,另一方面又不禁感叹前人无与伦比的智慧。此时的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一个简简单单的称谓背后竟蕴含了这么多的隐性意义。而有关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的关系,或者往明里说,这样隐性的婚配方式分布广泛。作者横向比较,将这样的关系说明成为举世通用的印证。
当然,本书除去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与我们自身生活十分贴近以外,还有单独一章从姓氏和别号入手,探讨其深层文化意义。
在《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一章中,作者亦然引出大量实例,首先从民族方面展现其与姓氏别号之间的关系与差别;其次再从宗教信仰这一角度出发,向我们深度阐释。在本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民族差异下姓氏的不同。而这里的阐释,却更加理论化,具体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亦可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判别他的族别,但我们的界定范围往往只有两个——一个是汉族,而另一个则是笼统的少数民族。比如说,我们往往将姓氏或别号长且生僻的人自然规划进少数民族的圈子里。但通过本章的阅读学习,我们让以往的猜测归纳法更加全面并且理论化。这是本章的意义,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同时具有极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文化即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文化。在《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与《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两章中,我们直截了当的感受了文化与生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在。而当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碰撞自然也会衍生不同的文化内涵。解字正是不同文化相互接触下所产生的一个结果。
在我们现如今的现代汉语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涉猎到“外来词”一词。而通过对《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一章的阅读后,我发现这里提到的借字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外来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不同文化渗漏下的结果,但显然借字的范围要稍大一些。从新航路开辟时期起,世界逐步地连为一个整体,这也意味着文化开始超越国界的大范围的扩散。渐渐地,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字词的形式让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而所谓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参杂的外来语成分。而语言本身所映射出的文化色彩,一时间也丰富了人类的发展文明。而借字现象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那一刹那起,就从未间断过,直到现在仍有大量的文字碰撞。正如同中国每年都会收录外来直译或直音的外来词,而《牛津词典》每年也会收入“中国大妈”等各国词汇。借字现象是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它让整个世界联系愈加紧密。
在引言部分,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诚然,语言和文化在我们的现世生活中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这个东西正是文化铸成的强有力的支撑。语言是大部分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大到不同国家的不同语言或是小到不同地区的方言却又在一定意义上区别了人们的本能,而这里的区别意义却又无不展现文化的内涵。我们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便接受着不同文化的洗礼,特定的生活环境铸就了我们不同的语言特征。用最简单的例子说,家庭成分与关系都作为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语言发展。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国家的人说自己国家的语言。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也影响着不同人的说话方式,语言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最为突出的解释理据就在于“借字”的出现。当今世界各国家各地区相互间的联系与依赖空前紧密,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而语言作为强有力的推动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它让世界文化更加的包容,更加丰富。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同时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演变。而所有社会现象下所产发的文化,就沉淀在语言中。当然,语言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多方面联系而生的。这便也说明它和文化是相辅相生的。其次,语言的材料可以帮助考订文化因素的年代,语言推动文化发展。最后文化变迁有时也会影响语音或语形,文化推动语言的变革。简言之,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面面俱到的实例具体分析阐释,让我们从不同维度对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有了一定了解。同时,该书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让我们对语言与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罗常培先生在完成《语言与文化》之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座桥梁来。”毋庸置疑,《语言与文化》一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