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四大名著”之说可谓人尽知晓。无论是写尽世态炎凉的《红楼梦》、尔虞我诈的《三国演义》,或是充满粗俗矛盾《水浒传》、因果报应的《西游记》,它们无不抱拥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但单从作品的通俗程度看来,《西游记》无疑拔得头筹。西行之路艰险困难,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唐玄奘师徒四人最终踏上那片令其魂牵梦绕的佛教圣土。而作者笔下那光怪陆离的西游世界则像极了一个天马行空的童话梦境——降妖除魔,大闹天宫,金蝉脱壳,数不胜数的精彩故事情节为我们提供了驰骋遨游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西游记》凭借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人心,让其成为一部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或许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吧,这些新型的呈现形式下产生的作品相较原著,在有形与无形中少了几分耐人咀嚼的韵味。这就正好比铁扇公主一抡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熊熊的大火,留下烟尘不散突兀的山群。诚然,火焰山依然还是那座火焰山,可这没火环绕的“火焰山”却让人产生一种名存实亡的错愕感。名著《西游记》正是如此,数不胜数的似火的故事细节包裹着山干似的故事主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耐人咀嚼。我们当代人强调不忘初心,而这些逐步让人遗忘的围绕故事核心堆砌的精华内涵则更应该成为我们追溯的根源。它们是一部名著经典之所以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基础。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一百回,数以万计的文字塑造了一个个具有特指性鲜活独立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内含深意而又栩栩如生的故事画面。这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传奇巨著。今天,我则希望自己能够用区区之众的文字记录下这部经典中一些遭人遗忘的细节。
《西游记》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故事。取经人唐僧带着徒弟在历经无数次柳暗花明和花明柳暗的交替出现后,终于取得真经。一提到唐僧,大众脑海中普遍会出现一个细皮嫩肉、念念叨叨、软弱无能的形象。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被现代视角带偏的角色偏见。在细细品读《西游记》后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唐僧即唐玄奘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一个实际存在的真实人物,他自幼在寺庙生活,对于佛学知识的学习可谓心无旁骛,不到二十岁,便名满天下,被公认为举世稀有之才。他知晓天命,超凡脱俗,勇毅果敢,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临危不惧,持之以恒。在玄奘留藏期间,曾参与曲女城所设的无遮大会,他以毫无破绽的佛学观点脱颖而出,赢得一世英名。佛学是他一生的追求,为了这一个目标,他坚持不懈,在不断与妖魔周旋,不断披上昏庸无能的骂名,他最终修得真经。他是整个西行队伍的核心,他的出现就好比咱们人生中的一个信念,而对于信念的追求,在所不辞。
至于孙悟空,一个桀骜不驯,无所不能的英雄人物。他生性自由不受约束,阎王爷怕管不住他在生死簿上划掉了他的名字;喝醉酒后大闹天宫,天兵天将也拿他没辙。可是五指山下石破天惊,带上了紧箍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化身成为西天取经道路上的孙行者。在被教化的过程中,他不再神通广大,与妖魔鬼怪的对抗也显得力不从心,渐渐地,这玩世不恭的泼猴变得一心向善又束手束脚。他好像已经忘了原本的样子,忘了他是齐天大圣。小说中,孙悟空性格的变化,就好比他的法名一样,悟空,悟空。一个人的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抓不住也摸不着,像水中捞月,本是虚无。诚然,在这个物欲纵横的花花世界我们必须放下一些无谓的执念。猪八戒这个形象代表欲望,他贪吃贪色,最终以修道的能量改变了本质。沙和尚,任劳任怨,带着行李重担一路前行。诚然,在这个西行的队伍中,每个角色都具备各自特定的人物属性,而将这些特定的属性聚合起来则构成《西游记》的一个隐晦的主题——自我救赎。
不知是否与明代中叶,心学泛滥的原因有关,通读《西游记》全文,不难发现作者通篇小说的行文目的,始终脱离不了一个“心”。心学好似将《西游记》这本通俗读物作为自己思想的一个宣传媒介,得以广泛的传播。拿“心猿意马”做个简单的例子吧。心猿意马——比喻人心思散乱,如辕马难以控制。唐玄奘西行出发以后,首先收服的是孙猴子,接着便是白龙马。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白龙马,他们都代表着两颗难以驯服的心,而西游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到达西天,就已经成功,就表明了内心的净化。
写到这里就突然觉得自己的解读粗俗浅陋,或许这就是文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吧。文学是一个相通的共同体,结合成文的时代背景,具体人物分析等便每每会有新的学习体验,可谓就是学无止境温故而知新吧。诚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西天路,每个人也都具有各自特定的人生属性。但是一切又是那样的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唐僧一句低沉的“阿弥陀佛”,便定住了心猿孙悟空,拴住意马便化龙,悟能八戒戒赌戒色,悟净沙憎戒杀戒嗔。就好比《金刚金》中的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西游记》对“自我救赎”这个主题的阐释需要我们深入体会,而正是在这样“自我救赎”的字里行间中,我又觉得一抹莫名的悲剧色彩跃然纸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在唐僧的教化下都失去原本的初心,是不是我们都必须遵从时代的主流摒弃自我的天性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于是乎,我却又在故事看似圆满的结局中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一个悲剧的主题。
《西游记》以其通俗奇异的故事情节深入人心。但其隐晦的思想内涵却耐人寻味。《西游记》历经岁月的沉淀依然经久不衰,这便是一部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