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言道:“自古忠孝两难全”,意思就是报效国家和孝敬父母两者不可兼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认为,忠孝亦可两全。
忠,意思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以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说文解字》中讲到:“忠,敬也,尽心曰忠。”意思就是人做到竭诚尽责了就是忠了。而孝又是什么意思呢?在《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从“孝”字的汉字构成来说,上为老、下为子,意思就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从“忠”和“孝”二字本身的引申义来说,在我看来这两者其实都是来源于一个根本,那就是尽责。忠,就是对来源于国家、事业等的责任而尽责,而孝,就是对自己身为子女的责任而尽责,所以我认为这两者其实从根源上是不相矛盾的。再者,在儒家思想中,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所以,从本源上看这两者是可以两全的。
在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忠孝两难全”的局面呢?首先,这一句话其实大部分是针对古代武将而设的,武将选择为君主效力,选择远赴战场去行军打仗,就注定了无暇顾及家中,无法在长辈面前尽孝,反而还要让家中长辈时刻担忧着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忠孝两难全”的原因了。其次在古代,奉行以君为天,凡事均以天子为首,常言道:“君为臣纲”,这短小的四字就已经道出君对于臣子的重要性,所以这就导致古人们难以在忠君和孝道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做到两者兼顾。而如今,随着社会性质的转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越发解放,对于封建社会的“以君为大”、“以君为天”的观念得到转变和解放,并且“忠”之一字的意义得到扩展,扩展到对国家、事业、信仰等层次,而且“忠”的概念转变为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责任。而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方式也越发多样性,比如电话、微信、视频等,再加上交通的发展,距离也不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阻碍,子女可以随时随地向父母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所以,在现代来说,想要尽到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也比较容易。并且,尽孝的意思并不是要子女随时都待在父母身边,没有在父母跟前时心中要一直都有父母、要惦念着父母;在父母跟前时,就要好好地陪伴父母,尽到自己责任。比如说陈毅将军,虽然他投身于国家事业中,但也一直惦念着自己的母亲,回到家中时就一心关心、照料生病的母亲,所以陈毅将军也算是“忠孝两全”的典型例子了。所以,从完成方式和渠道而言,“忠”、“孝”之间对于现在而言其实是没有矛盾的。
我认为,只要尽到自己各方面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足以使“忠”、“孝”两全了。保持自己的本心,明白自己背负的使命和责任,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就可以打破“忠孝两难全”这个定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