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向不太喜欢读历史类的书籍,因为历史读物总给我一种枯燥乏味之感,阅读起来容易走神。但当我捧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来读时,竟然觉得爱不释手,颇有看头。黄仁宇先生在自序的第一句便说明本书的英文版名称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既然1587是无关紧要的一年,黄仁宇先生为什么要以这一年为切入点呢?每一章章标题出现的人物,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也就是这些疑虑,促使我不断往下读。
【内容概述】:此书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写这本书时“戴着显微镜,又戴着望远镜”。浅读此书,掩卷而思,就更能理解这番话所蕴含的意味之深长了。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其一系列事件,以及人物间细枝末节中体现出的种种关联,便是“微”;放眼于世界观,大历史观,立足于1587年的前瞻后顾,便是“远”。
【评价】:虽说这是一本写历史的书,但是在出版时却被“认为这书既不像断代史,也不像专题论文,又缺乏分析与解剖,实在是不伦不类,也不愿承印。”这样的理由被拒。所以作者在开篇自序中就挑明“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①刚读到两章时我也有如此感受,但是越往后面看越觉精彩,便不再觉得这本书就是硬生生的一部历史专题或是对一次失败的记录。尤其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这章和最后的“大历史观”,黄老分析我国很多朝代的兴衰“主要原因还是受亚洲大陆天候地理关系的影响”“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即历朝历代以儒家思想作为执政统治的核心和重文轻武的一元制统治)而“大历史的着眼注重群众运动对社会上的长期贡献。”②等观点,让我觉得是真知灼见,不得不信服。
黄老对历史的研究细致入微,于情于理都不可挑剔。可从书中每章末大量的注释看出,黄老逐本研习历史古籍,忠于历史事实,并运用其深厚的心理学分析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栩栩如生。从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首辅张居正,接替者申时行,严守法令和节俭入微的海瑞,骁勇善战一代将军戚继光,哲学大家李贽等人,再分别从君王领导,文官政治,财政法律,军事武力,哲学文化几方面以1587年为立足点,向前向后做了淋漓尽致和惟妙惟肖的历史介绍,读来让人觉得视角独特,真挚细腻,不愧为一本难得的历史经典。
英文版的书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意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那为什么黄仁宇先生又偏偏选1587年作为切入点而不是其他年份呢?
刚看到书名我也有如此疑问,但其实黄仁宇先生在第一章开篇时的陈述,便能解开我们的这一疑惑。他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另外作者又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③所以尽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般成为帝国决堤的蚂蚁。
那作者所谓的细枝末节的“微”,浅读全书我总结如下: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万历立储常洵失败,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和罢官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新的世界即将起于欧洲的时候,我大明王朝浑然不知。
关于万历皇帝,有个地方让我感触极深。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年轻的万历皇帝在众多女子中却有如此慧眼识郑氏淑嫔,看到这里,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甄嬛传》中雍正偏爱甄嬛的这一桥段。暂且不管事后为他的帝国埋下多大的伏笔,相对于贪欲美色,乐于享受来说,这点是难能可贵的。只是身为一国之主,哪有那么多浪漫的儿女私情。从万历后期立储常洵失败而引发的消极“无为”的执政可以看出,虽坐拥荣华富贵且佳丽三千,但被置身于国家的机器象征时,有血有肉的男儿身被皇帝这个桎梏紧锁于宫中32年而从未体味自由二字,让人忍不住同情,难道人真的都有那么一个不可跨越的围城,城外的渴望城内的荣华富贵,而城内的又向往城外的花花世界?
对于其他的人命运,也不免让人深思。官场如商场,利益至上;商场如战场,输赢至上;战场如刑场,生命至上。皇权下虽有完美的官位,岂有完美的官人?好官会被嫉妒陷害,恶官终究难逃厄运。我的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明天,不过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及时享乐罢了,岂有天长地久之理?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也有一人失道鸡犬不宁。像大学士首辅张居正,深得万历赏识,一生名声显赫,威震四海。当一命呜呼归黄泉后,留给族人的是生不如死的呐喊。
书中有一处描写道万历的母亲圣慈皇太后去世非常有意思,为了表现全国臣民怀念慈母的养育之恩和他们对皇室的忠悃。礼部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披麻戴孝,不许穿着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三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十五次,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④“交响曲”三个字一出,我头脑中便蹦出了“讽刺”二字。这个比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度极高却又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是一人谱写出来给万人听的,一个是万人哭出来给一个已经听不到的人听的。
【结语】:所有历史的荣辱兴衰,都是为我们填平前进道路的坑洼,磨平前进道路的阻碍。历史总是会在规律和变换中惊人地相似,历朝历代的矛盾和荣衰都通过1587年这个历史的横截面暴露在我们眼前,于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年是无关紧要的存在。
注释:①[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自序P5
②[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P305
③[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第一章P1
④[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第三章P110
参考文献:1.[中]朱谦之《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
2.[中]朱东润《张居正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