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哈姆雷特》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悲剧《哈姆雷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作者最后以极其悲惨的结局——主人公哈姆雷特之死,终于实现了复仇目的。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特这一形象反是非曲直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哈姆雷特》也就是因此而成为了“魅力永存”的文学珍品。
“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这是《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被称为典型的哈姆雷特思维,历来为人们所深情吟诵,也是文学界众说纷纭的一个文学问题。其实这不仅应该是哈姆雷特的典型思维,更应该为后人所取舍。这个问题的本身绝不是我们所想的简简单单的生存与死亡的问题,它应该是连带着对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
对于哈姆雷特人物本身,他的个人性格是复仇延宕最根本的原因。为何迟迟不肯杀死克劳狄斯,学术界争论四起,歌德、柯勒律治认为哈姆雷特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意志过于纤细,思想大于行动,复仇计划被自身的软弱所牵绊和限制。
从社会层面来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这场报复是“巨人与婴儿的对立”,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亦是受到社会黑暗势力过于强大的影响,这场报复的对决双方本身就不是势均力敌的。
于哈姆雷特自身而言,他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在国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之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难以接受的落差之间,所有的纠结与延宕都显得是理所当然了。
从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这种延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杀父娶母情结的驱使。他爱戴自己的母亲,却因为母亲改嫁叔父的决定而加以憎恶,在母亲与叔父的婚礼上仍然衣着丧服,高呼“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万般宠溺自己的父亲在遭遇突如其来的离奇死亡后,不出一个月母亲便改嫁叔父,这样的荒谬,对哈姆雷特而言无疑是强烈至极的双重打击。父死母嫁,王权被抢占。这一系列的变故赋予了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心中的双重身份,“继父”和“国王”。首先,国不可一日无君,父亲已逝,叔父成了一国之君,如果叔父再死,一国之君的地位便只有由他担任。哈姆雷特在第一幕第五场的结束语中说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说明了哈姆雷特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不足以肩负起如此伟大的使命,很显然哈姆雷特这朵温室之花,是不可能承受得住那样的选择与考验,因此,国家将有可能因为国王的无能而面临走向衰微,甚至是灭亡的危机。
此外,通过文本可以最直观的知道,其实哈姆雷特曾经有过几次绝佳时期杀死叔父,比如第三幕第三场中,也就是戏中戏之后,克劳狄斯跪祷忏悔的时候,哈姆雷特已经了然克劳狄斯就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他完全可以一举成功,可是他却因为不想“把这个恶汉送上天堂”而放弃了这一机会,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复仇的价值要有所属,他要杀死的不仅仅是灵魂“清净”的生命,而是克劳狄斯身上的罪恶。严格的说,哈姆雷特的复仇要否定的是克劳迪斯身上所体现出的罪的价值,而并不是他祷告时纯洁的灵魂。这时的延宕出于哈姆雷特对于价值的取舍亦或是对宗教的信仰。
戏剧最后,哈姆雷特之死,似乎也是一切基调铺垫之下,理所当然的事。性格决定命运,依照哈姆雷特的忧郁软弱的性格,他如果在最后的决斗中活了下来,他的母亲却因为误喝了本给他准备的毒酒死了,他的余生都会笼罩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甚至最终作出自刎的选择,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当这一切都得到解决时,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在这样的结局之下,哈姆雷特如若不死,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得到他有效地发挥。
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哈姆雷特一直在生存与毁灭的问题中纠结着,徘徊着。他在生存与毁灭之间摇摆着,这使很多的事情无法按照设想中的路线发展,使得了最后悲剧的发生,这就是性格的悲剧。
“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