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是谁让人类失掉了乐园

作者:黄欣宇
主要内容

《失乐园》是弥尔顿1640年构思,1665年成书的一部长诗,故事有两条线,代表着两个主题。一条是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失去了地上乐园;另一条是撒旦反抗天神,经过一场剧烈大战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亚当夏娃犯禁被逐,说明人类从原始社会采集为生到依靠生产劳动生活的文明社会了,他们在乐园里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失去乐园之后,能够依靠劳动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当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时,他们自然地流下了眼泪,但很快就拭掉了,整个世界就放在他们眼前,二人携手,俨然踏上孤寂的征途,画风似乎从一种悲伤和委屈转化为一种豪情,人类也随着亚当夏娃踏出伊甸园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形成。

然而,真正诱使人类犯错的,究竟是巧舌如簧的蛇、鲜美诱人的智慧果、还是因上帝强烈杜绝而启发的人类对于未知的禁物的渴望。

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被引诱,犯下创世纪之初第一庄原罪,原因是撒旦附在蛇的身上,告诉夏娃知识果的事。蛇告诉夏娃它吃了知识果,因此拥有了人的意识和语言的能力,而且它没有死。认真分析这句话,表面上它说了谎,而且是化为蛇的形象说的,这里有两个错误,首先是形象的虚假性,第二是经历的虚假性;但是,他传达出的两个信息,吃了知识果,人会智慧而且不会死,却是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撒旦的话,形式虚假,而实质真实。反过来看,上帝告诫亚当,不可吃知识果,否则会死。首先如果上帝说的“死”,类似于“食物中毒而死”,那么他就是个彻底的蓄意说谎者;退一步,即使他说的“死”是指受到上帝的惩罚,那么,他也应该为说话暧昧不清负上责任。引诱人类始祖的不是撒旦撒旦,而是知识果。

夏娃是自己摘下知识果的,亚当是自愿吞下果子的。夏娃在摘知识果的时候,想到的是“直言不讳,他禁止的岂非求知?禁止我们善,禁止我们变聪明!这样的禁令没约束力。”因为“善而不知当然等于无,或者有而不知与无也全然一样。”而另一方面,在拉斐尔拜访亚当的时候,亚当多次问起上帝造人、天体运行等事物,表现出非凡的求知欲,这些都说明,人被诱惑,和其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有关,因为上帝极力的杜绝,对于未知的事物,自然是会抱以想去触碰的期待与渴望。

就如撒旦的怀疑,第四卷中写道:“知识遭禁锢?很可疑,没道理!?难道他们只盲目遵守,难道这就是幸福?”整件事情的前提就不具有合理性,这种不合理的始作俑者就是上帝,他犯了欺骗和欺压双重罪过。这种不合理首先被撒旦利用,其次引起人类的疑惑,最终造成人类被诱惑的结局。那么,似乎上帝有“入人于罪”的嫌疑。

夏娃吃下禁果,犯下创世纪之初的第一庄原罪,亚当是在夏娃吃下圣果之后在夏娃的劝说下吃的。而亚当在吃下圣果之前,心中这样想:“但是,我心爱的女人已经犯下死罪,我怎能让她独自承担沉沦的苦果?如果,她因此罪而死亡,我独活世间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与她一起死去。”如果说夏娃吃下圣果是因为对美好的好奇与追求,那么亚当吃下圣果就纯粹地是因为他对夏娃的爱了。如果说夏娃偷吃禁果是“原罪”,那么亚当便是犯下了“原罪的原罪”。也正是因为这两种“罪”,人类才能得以存在。因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追求和爱情,是上帝在创造人类时便赋予人类的固有特点,然而这两大特点在伊甸园是无法得以展现的。

当读到对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幸福生活描写的部分,只叫人觉得那样的完美生活太梦幻,是人类永远不可能触及到的幻象,但又毫无疑问那一定是人类所向往的,但是那种没有任何智慧和主观感知的世界真的是人类应该拥有的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当和夏娃在完美的伊甸园里可能从来就没享受过快乐的滋味,因为没有智慧,又怎么知道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撒旦发起叛乱被堕入地狱,亚当夏娃因为偷食禁果逐出伊甸园,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件事之间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都是一种从上帝手中的解放和对于自身的拥有,他们都失去了所谓的乐园,天堂或是伊甸园,但是撒旦拥有了自由,人类拥有智慧。所以在上帝的操控之下,其实一切的取舍在冥冥之中都获得了微妙的平衡。

未曾拥有,何谓失去,从亚当夏娃踏出伊甸园的那一刻开始,人类步入乐园。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