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各种不同的悲剧人物一百多个,而项羽的悲剧独特却是区别于其他人物的,他更多的是一个由自身个性等原因一步步走向绝路的悲剧人物。
关键词:项羽,人格、性格特点,楚文化,《史记·项羽本纪》
一、司马迁《史记》中对于项羽的描写看法
《项羽本纪》的开始对项羽有这样一段叙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唐诗中云:“宁为千夫长,不做一书生。”而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他在看到秦始皇后,不假思索的说出取代他的壮言,可见项羽从小便胸怀大志,这对以后他人生道路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从此处开始,为以后项羽的西楚霸王形象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英雄神勇,让诸侯的将军们,都会不自觉地屈膝而行,不敢抬头看他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可谓盖世英雄,无人能比。在项羽最后的日子,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描述充满了感情,充满了爱惜,即使在生命末途,依旧有美人至死不渝的爱情。楚汉之争,刘邦赢得了皇位,而项羽得到了悲剧英雄的名声和美人的爱情。在司马迁笔下,孰轻孰重,读者都可以感觉的出来,很明显的,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远远多于刘邦。项羽是个失败的军事领袖,但司马迁依旧给了项羽帝王的尊荣。他把项羽的故事列入《史记》中只说帝王故事的“本纪”中,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是“帝王”。
二、项羽的人格与楚文化
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迷信自己气力而不学古代圣君的以德感人,他所秉承的楚文化精神,代表的是楚文化的思想传统,即英雄时代的传统,尚力不尚德,因此,在国家动荡之际,他可以凭借武力“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却不能“马下治天下”于是失败也就成了必然的逻辑。地域特征对人的性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主人公出身地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而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自幼受楚地和楚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他刚烈,排外的性格。在《项羽本纪》中,突出写了项羽的主要性格,作为英雄本色表现出作战勇猛,为人豪爽直率等,有着“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勇气和霸气。
三、“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的美学意义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记述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变现了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作者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心与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是这篇文字达到一种雄奇悲壮美学境界。
项羽在四面楚歌之时所唱之声尽显苍凉,正如《史记评林》中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地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同时,在此这体现出了英雄纵使意志雄伟,却也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