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料,是为龚扇选取合适的原料,这是编织龚扇的第一道工序。龚扇要选用大山脚下背阴处生长的(每节约75公分以上)天然黄竹作为原料。由于背阴,竹子争着吸取阳光,因此竹节长得比较长。除此之外,在选取竹子时,对年龄也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龚扇所用的是生长一年的竹子,因为一岁竹的竹丝,柔韧而富有弹性,非常适宜编扇子。
采摘竹子的最佳时节在十一月份。因为那时的竹子不容易生虫且品质较好。因此,为了保证选到无疤痕,无虫眼,竹皮无损伤的新鲜黄竹,龚倩通常在山里一待就是一天。
因为,这样选出的竹子才能编织出质地精良的龚扇。
为了保证竹条能够顺利地从竹子上刮下来,在准备编织龚扇之前,先将刀具用磨刀石磨好。再将运回的鲜竹,使用快刀小心将竹子表面的青刮掉,然后开成一公分左右的竹条,再用快刀启竹青表面上一至二层竹篾,(厚度约40一50微米),将竹篾在手或在腿上反复削刮数十次,通过不断地层层剥离分解,竹片越来越薄。
编织一把扇子需要用五节竹子刮出的原料。
光刮竹丝,就要耗时半个月,像这样在手指间刮出的薄如蝉翼般竹丝的绝技,只有龚氏家族的人才掌握。而龚倩练成这样的娴熟的刮丝技艺,整整用了十五年。经过反复细心地削刮,最终一条宽两毫米,厚度仅有0.01-0.015毫米、晶莹透亮、柔韧温润的竹丝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刮好了竹丝就进入了编扇面的阶段。要想编好一个完整的扇面并不简单,像龚倩这样的高手,至少需要六十天。
编织开始前,先将选好的画稿平整展开,用织好的竹丝按纬线方向排约四十来根的竹丝,再用同样的竹丝按经线方向将纬线的竹丝交叉编织。使用的编织技巧有挑、压、穿、破、镶等手法。编织期间,制作者要全身心投入凝神静气,否则排好的竹丝顺序很容易被打乱。
编好的扇面,需要经过绷,才能成为使用和观赏的扇子。绷扇,是龚家的独门绝技,不能外传。假如绷得技术不过关,会使辛辛苦苦编好的扇面毁于一旦。
绷好扇面后,还要镶上扇边,装好扇柄和扇坠才算完成。
这幅《出师表》的屏风,是龚倩历时数月编好的,被放在天宫堂最中心的位置。
由于时间原因,天宫堂里还没有制作出新的龚扇。为了找到龚扇成品,我们准备驱车前往位于自贡市图书馆旁的陈列室。
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间不大的陈列室,房间里放满了各类手工艺品,有书画、屏风、龚扇等,这些用竹丝编制而成的工艺品通过精心的装裱显得格外精致。
这个玲珑剔透的“龚扇”竹编工艺品,以细如头发的竹丝编织,用玉石做扇柄再饰以丝制“流苏”,扇面光滑如镜、柔似绸绫、质薄如绢。
这是龚倩编好的一幅《百子图》,现存于自贡市图书馆旁的龚扇展览室。百子图,也叫百子迎福图。龚倩用精巧的技艺将其寄托的祝福体现在这精美的屏风上,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龚扇细节的精妙之处。
龚扇编织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天宫堂这个小小的工作室里,为的就是使精美绝伦的龚扇得以传承下来。这或许才是龚扇真正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