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传播时代,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信息,大量的新闻产生。而其中又只有少数时间与新闻能够成为热点。被人们广泛关注,而在热点中也有不同的寿命,有的热点能长时间存在,而又的热点则较快被新的热点所遗忘,那么这篇文章将探讨信息时代热点产生的原因与决定热点是否长久的因素。
通常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信源、信宿、讯息、媒介、反馈这五个方面构成。在信息时代我认为信源已经不仅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了,还出现了很多自媒体和个人。二人点的产生第一个环节边需要经过信源,而根据把关人理论信宿将对他们接受的信息进行把关,选择符合其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及其组织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宣传,例如不同风格与定位的媒介在信息传播选择上也会有不同的报导。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播者可以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并了解大众偏好及对某种事件的刻板印象,以对其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与政府的压力也会让传播者传播特定消息,比如在十九大期间大量媒体集中报道关于十九大的消息,可能便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压力,使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在信宿即受传者方面,受传者也对信息有自己的偏好。根据镜中我理论,大众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自我认知相吻合的信息,并对这一方面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这一认知,大众也会倾向于接触与自己喜好与固有观点相符的知识进行选择性接触,比如a对的球迷自然对a队新闻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成为热点新闻的消息,也一定是与群众关系紧密,或是能够引起群众各种情绪的,例如在江歌事件中,热点在于刘鑫而非凶手,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杀人者离群众相对较远,而有着人类本能的朋友去就在身边,也更容易遇到,所以引起了群众的共鸣,形成了当前的热点。
在热点形成后,有的热点会被新的热点所取代,而有的热点则能够较长的存在,除了这些热点符合大众刻板印象和喜好之外,还有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原因,在十九大期间,大众媒介大量关注和报道关于十九大的相关情况,是大众自然地长时间关注十九大,并通过统一新闻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观点。热点的长期延续也需要一定的大众关注,这就需要该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关度更高。
而在信息时代的舆论场上,也经常会出现对热点现象观点普遍一致的情况,这就与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有关,当一种意见率先发声或是更摆得上台面试,这种意见看起来就会统治舆论场,群众就会倾向于选择声音大的一方,而另一面观点的持有者则会迫于群体压力而不发声。在16年的美国大选中,选票揭晓之前媒体与网络上支持和看好希拉里的观点更多,而最后则是沉默的大多数将特朗普送进白宫。在最近的江歌事件中也有这样的现象,讨伐刘鑫的观点占绝大多数,选择理解刘鑫的则迫于网络言论的压力而选择不发声,而群众也就进入了群体无意识状态,丧失了基本的理智,但在生活中还是有不少理解刘鑫的观点。
以上就是我对热点产生及延续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