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聪明,在于对人的理解。”法拉奇在书中这样写到。读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法拉奇的采访,当政治家、名人脱去神话外衣后,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法拉奇对人物细节的描绘,采访时不卑不亢地态度,使我对人物专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刚翻开书前页的作者介绍,“国际政治采访之母”、“世界第一女记者”、“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记者之一”等声誉,让人不禁惯性地以为是位男记者。
透过这些头衔,我看在书中看到的她是个性格勇敢而言辞犀利的我所理想中的完美记者。她热爱新闻、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自己的好奇心、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机智果断,这些特质正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法拉奇天生就是个出色的记者。
在采访亨利▪基辛格时,法拉奇丝毫没有被政治家的谨慎所影响,而是字字珠玑,把越南战争背后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犀利而有力的问题提出来,让基辛格难以回避,最终得出事件的真相。这是一个优秀记者所必需的品质。法拉奇初次采访时,面对亨利▪基辛格的冷漠,法拉奇没有放弃采访,而是机制果断应对,与基辛格相谈甚欢,要知道一个记者与一个政治家能够交谈的愉快,这就需要取决于记者对政治,战争的了解程度。无疑法拉奇用自己的实力和丰富的阅历向基辛格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基辛格对法拉奇产生了敬佩之感。这点也是作为学新闻专业的我们需要学会的,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从写作方式来看。法拉奇继承了新新闻主义,用华尔街日报体,将写作与小说溶于一体。采访前的概述就如同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并穿插评述和议论,将被访者的身份、时代历史背景、经历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真性情。通过自身的采访经历,还原这些政治人物的另一面,如在描述阿拉法特之时,她刻画了,“这张面孔会使人想起一只猛禽,或一头狂怒的羚羊。实际上,他几乎没有颧骨,也没有下巴,只有一张红色的厚嘴唇的口,一个咄咄逼人的鼻子和两滴墨水死的亮而凸出的大眼睛”。这种对细节的刻画,使法拉奇的人物专访读来既有趣,又让读者能够全方位的感知所采访的人物形象,真正地做到了新闻主义中要求的客观中立。
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来看,人物专访,它要求记者与被采访者处于完全平等的位置,而不论被采访者是国王、总理、部长、国务卿,或者是工人、农民、乞丐。因为只有处于平视的状态,才能真实地反映被采访者的情况,仰视或俯视都有可能令被采访者走形,从而给读者或听众、观众造成错觉。法拉奇在采访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的代表人物、曾多次出任意总理的安德烈奥蒂,法拉奇形容他“滑得像泥鳅,善于绕开对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但法拉奇针对其反对离婚法还是犀利地呵斥到,“为什么您要把您对天主教的信仰强加给大家呢?迄今为止,您一直在赞颂自由,现在您又想剥夺那些想法与您不同的人离婚的自由。”从法拉奇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她丝毫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怯懦,而是勇敢大胆地向政治家提出质疑,挑战他的权威。因为在法拉奇的心目中,她认为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政治家之所以成为政治家,在于他们的勇气与胆量,而非智慧,自然她也不会高看政治家们一点。而记者只有这样,才能与高层人士交流时更好地反应他们的思想。
除此之外,这本书引发了的诸多提问和思考,当下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新闻作为快餐消费品的步伐,在这种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提倡法拉奇式的新闻采访,让人们对社会有更理性的认知?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今时代的中国,新媒体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一些消息、快讯都是寥寥数语,很少有真正做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体,记者也很少将一件事情的完整脉络给调查清楚呈现给受众,所以大家接收到的讯息都是碎片化的,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报道是如同法拉奇式的,把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