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之将曹沫
周峻丘
【摘要】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以武力勇猛辅佐鲁庄公。曹沫带将士与齐国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割地求和。在停战会盟过程中曹沫手持匕首威胁齐桓公,并以强国侵犯弱国不道义这种理由说服齐桓公,在齐人管仲的劝诫下齐桓公归还鲁国割让的土地。
【关键词】曹沫、刺客
曹沫是鲁国之将(一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人),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战争频起,当时齐国凭借其强大的武力对鲁国发起战争,鲁国三战三败,鲁庄公逼不得已割地求和。虽然曹沫带兵败给了齐国,但鲁庄公仍然以曹沫为将。
两国在柯地会盟订约。鲁庄公与齐桓公订立了盟约,曹沫持匕而起,威胁齐桓公归还鲁国割让的土地,并称道齐国强而鲁国弱,齐国的侵犯是不正义的,齐国按理应该归还割地。齐桓公口上答应,在曹沫放下匕首归位后齐桓公想背弃誓约,遭到了管仲的反对。管仲认为齐桓公若是背弃信约将失信于诸侯,实在是因小失大。因此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
当我看到《史记刺客列传》这一段历史我是无法理解的。成王败寇似乎是古往今来就应如此的铁律,鲁国战败理应割地,怎么曹沫这一如今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行为让齐桓公放弃割地,还让曹沫和鲁庄公得以全身而退呢?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行为还受到当时及后代许多人的赞赏。
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的讲解和历史文献我终于理解了为何曹沫的行为被当时的人称道。虽然春秋时期给我们的印象是礼崩乐坏的,但诸侯们还是信守强不欺弱的信义,正如曹沫所说:“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破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在这样的背景下,劫持行为算得上是以恶制恶,有其正义性的一面。
同时过常宝教授提到,当时的刺客与现在刺客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当时的刺客还包含了正义、恩报、道义等观念。曹沫刺杀齐桓公并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自己是鲁国将军的一种“职业精神”的表现。而他行刺这一行为也彰显出他的忠诚与勇气,还要回了被割让的土地,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可谓是鲁国的大功臣。
曹沫刺杀后还有一个细节: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曹沫在威胁齐桓公归还土地后,面不改色的回到原位,言辞也恢复到平时的样子。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当时曹沫的行为确实称得上是勇猛过人。
我对曹沫的行为还是不敢苟同,或许就如司马迁所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曹沫对国家的忠贞是不可磨灭的,虽然他的行为有不恰当的地方,但他不损志向,名垂后世,这样的行为也不能说是荒谬吧!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过常宝,春秋战国的刺客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