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博物馆的法国现当代绘画展上,我看到了法国从法国大革命到现代的绘画艺术发展历程。对于不懂艺术的我来说,整体看上去的效果是从粗糙到精致到不写实这三个阶段。我感觉到了人们从追求写实到追求意境,再到追求绘画行为本身的趋势。
绘画展从浪漫主义开始,一副《自由引导人民》展示了在政权压制下人民跟随自由女神的引导开始反抗。这副画不只是表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们共同反抗压迫,其深厚浓郁的颜色让画面有了厚重庄严的感觉,色彩明暗处理让画面有立体感和纵深感,令我身临其境,可以感受到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决绝氛围。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色彩、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在强调理性的启蒙运动下,我感觉到了浪漫主义的学者们对于世人们应保留完整丰满的人性的警醒。
而随后看到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博物馆着重介绍了库尔贝的风景画,库尔贝画风风景看上去很简单很普通。我了解到现实主义主张对于外部实际事物的精准描绘,摆脱想象的干扰,又了解到库尔贝画风景,比完全地了解这个地方,这才是他心中所追求的真实。库尔贝在谈到风景画时曾这样说过:“社会上有许多愚蠢的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作画似的。其实,这些画都是不真实的。要作一幅风景画,首先必须对所要描绘的事物非常了解。我因为对自己的故乡最为了解,才在那里作风景画的……我的风景画中出现的一切,都在我的故乡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在知道这个之后才明白库尔贝的厉害之处,他践行了现实主义的深刻意义。
再往后走,我看到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在这一部分,我感觉到了绘画从写实感到追求意境的转变。印象主义代表作《睡莲》是尤其明显的,点彩的画法明显看出来没有那些写实画作的清晰和细腻,但是对于湖光绚丽的颜色的表达,颜色清淡而富于变幻再加上圆形的画纸让画面意境悠远绵绵不绝。一点一点的颜色强调了一瞬间的光影,稍显粗糙的笔触让人感受到画面的热情,仿佛可以看到作者画画时的动态,让一幅画变得不再冰冷。
我在观看象征主义作画时,也是先了解到象征主义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所以画面不在于精美,更注重画的含义,是对于画作深层意义的追求。比如《孤独》只画了一个模糊的山水树的影子,以及一个白色的女人的影子,整幅画就像矢量图希望没没什么颜色的起伏和明暗的对比。孤独感就在这个寂静的大环境中体现出来。
走到“多元时代”这个区域,我看了更多更现代的画派的作品,有些真是有些看不懂了。感觉更像是行为的艺术。以前就听闻过抽象主义的蒙德里安,这次也有展出。以前看不懂格子有什么意思,后了解到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类似于音乐。将画绘画回归绘画本身,用画面本身去表现自己的情绪,当我去欣赏绘画时,则不应该去思考它的寓意或者是否写实,而仅仅是去追随其色彩与线条。并且,蒙德里安的画作看似寥寥几笔,但它的形式美确实也在之后的建筑装修之中被运用,热情的撞色也在服装和妆容里用了很多。
最终,我随大家的步伐一起聚在《黑板》面前,这副质感特殊,颜色深沉的图让人看不明白作者的意义。灯从上方打下,照出明暗明暗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大大的木板面前用刷子涂的背影,却想不出他的表情。或许这就是这副画对我的启事吧,我若是快乐这副画便有趣,我若是悲伤这副画就深沉,正如抽象主义画肖恩斯库里所说:“我希望可以表述明确,但我的作品不是清晰的结果。如果你来看我的作品,希望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那么你最终只会剩下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