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金的《寒夜》中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形象,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有许多理想。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当个小职员,曾树生当“花瓶”。汪母与曾树生关系不和,汪文宣染病,家庭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经理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死,汪母带孙子回老家。后来曾树生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关键字】
时代悲剧社会缩影封建残留
小人物在战争年代的不幸
《寒夜》描写的不是大家庭里的大变故,而是集中于几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到生老病死。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两个平凡的普通人摒弃了最初的理想逃命到重庆,汪文宣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最终当了一个校对员,受尽上司的欺辱却不敢说个“不”字,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可他为了这份工作,又不得不敷衍一切,他拼命工作,最终积劳成疾,患上肺病,最终离开人世。
试想,如果汪文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他的命运可能完全不一样,他和曾树生是教育系毕业,本就有办一所学堂的愿望,如果不是战争,他可能早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小职员,无时无刻受到上司的欺辱。这是一个时代悲剧,就如同《白蛇》【1】中从不同视角出发,表现了动荡年代中人生的无奈与时代的荒谬,从童年及女性主义视角对文革作另类进行反观,对非常时代里的幽僻人性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深入探察,着力揭示出一个时代的隐痛。
早年的巴金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巴金的名字就取自两位无政府主义大师,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巴金之所以写下这部不是那么激情的小说,完全是为了反映当时小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这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讽刺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人民的生活艰辛。在当时的串座背景中,巴金曾想:“国民党统治下的被堵真像这漫漫长夜啊,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干脆就把小说取名《寒夜》吧。”
小说中的女主角曾树生是40年代的小资产阶级只是女性的代表。她受过高等教育,对事业充满希望,她藐视伦理道德,勇于表达爱意,选择自己的生活,与丈夫汪文宣由爱同居,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候,用所得供养家人。但是她对家庭的付出没有得到汪母的肯定,汪母的怨气和牢骚更一日甚于一日,脾气更坏。这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封建的残留,当时的妇女在家中依旧没有地位,婆媳矛盾紧张。
曾树生和汪母的矛盾实质是新思想和旧思想的碰撞,新道德和旧道德的水火不融。曾树生爱美,爱打扮,这对一个女人而言是没有错的,她追求自由和独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她这样是没错的。但汪母却一直用封建传统思想来约束曾树生,她的各种行为显然是不符合汪母内心的要求的。这是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道德冰与火的碰撞。
小说中有个情节,汪文宣的同学柏青,一个文学硕士,最终也沦为了乞丐,最终被车碾死,悲惨的死去。这是读书人在那个时代的悲惨宿命,汪文宣也不能够逃脱。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战争年代对小人物的不公,当时的硕士生是很难得的,屈指可数,但是战争的背景之下,让这些读书人没有用武之地,最终沦为乞丐,悲惨死去。正如柏拉图的名言“只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结束”,看出了战争对人的无情与残酷,也是对当时社会对读书人不公的控诉。
战争对当时的读书人是不公的,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做一个为国家为人们做贡献的人。《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巴金的这部《寒夜》从侧面也很好地描述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严歌苓《白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