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摘要】在《半生缘》中的悲剧形象不少,但张爱玲尤其以女性描写为佳,此书中的曼桢与曼璐各有各的不幸命运,她们的悲剧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整本小说的悲剧性。小说的悲剧不仅仅因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更有女性自身的软弱性,加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特殊性,生活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笔下的任务,于是用辛辣冷静的语句描绘了一出上海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女性悲剧写作影响因素
小说的悲剧性不仅仅在于个别人物的,而往往是由文中多个角色形象的悲剧重叠起来的。《半生缘》里的人物形象各异,有优柔寡断的顾世钧,有柔弱善良的曼桢,有好色恶劣的暴发户祝鸿才,还有狠心出卖妹妹的曼璐等等。他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的交织和社会的压力犹如一张大网,将这群小人物笼罩在黑暗颓靡的大上海里,无处挣脱,无处躲避。在这个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描写十分精彩,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说:“她写得出色的地方依然是那些被社会所践踏(曼璐),被命运所捉弄(曼桢),被家庭所陷没的女性(石翠芝)。”①通过对她们命运的分析,可以侧面体现出小说中男性角色形象,也看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男权的反抗精神。
一、曼桢人物形象分析
曼桢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率真淳朴、自立自强,用双手挣钱养活自己。在被姐夫伙同姐姐诱奸产子之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为了孩子艰难地活了下来,甚至于与祝鸿才离婚后,仍然坚强地带着孩子生活。曼桢与顾世钧两情相悦,本应该圆满的结局,却因为姐姐的私心而不复存在。她的天真使她轻信了他人,轻易地交出了定情信物,让顾世钧误以为她移情别恋,后来就顺从家里安排与没有感情的青梅石翠芝结婚生子。十八年后两人終相见,却再也无法补回当年的缺憾。曼桢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姐姐的插手而导致的,还因为她母亲顾太太——一个封建落后老太太的爱财与她自身的软弱性。钱是个好东西,可以在顾世钧上门找曼桢时给心虚的顾太太壮胆,于是在金钱的驱使下,她那少得可怜的母爱就瞬间被掩盖了。曼桢被强暴生子后,如果能狠下心一走了之或者带着孩子离开祝鸿才,她就不会有后来凄惨的生活,不会在姐姐死后与祝鸿才结婚,更不会在多年后与顾世钧见面时只能说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因为她还是个中国传统的女性,所以她舍不得抛下孩子过自己生活,这是她性格的柔弱。所以她的悲剧大体是由这三个直接原因构成的。
二、曼璐人物形象分析
曼璐是曼桢的姐姐,是家里的长女。父亲离开后,她就承担起供养幼妹幼弟和母亲的责任,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在那样一个奢靡的上海,在那样一个十里洋场的地方,一个女孩子是不可能有能力供养家庭的,于是她不得不成为了舞女。而她的悲剧性格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由善良天真向自私势力逐渐转变的。曼璐做舞女,不能不说她对家是有着责任感的,因为她重视亲情,所以不得不放弃爱人张豫瑾,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靠出卖色相来赚钱养家,自然而然地,她的心里就有一种自卑感,就有了难以言说的低人一等的焦虑。当母亲劝伊考虑嫁人的时候,她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话:“他们都大了,都用不着我了,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叫我嫁人,叫我嫁给谁呢?”她带着刺的反驳实际是她用来保护自己的武装,显现出她内心的不安、对现在生活的无望和对未来的迷惘。除却身份变化导致了她的性格大变,还有的是她初恋之人对她心理的刺激和嫁人后艰难的生活处境。多年后的初恋情人张豫瑾对曼璐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心动,反而“喜欢”曼桢,这当然是曼璐不曾想到也无法接受的事,于是她嫉恨上了自己的妹妹。加之嫁给祝鸿才以后无法生育后代,收到丈夫的欺辱,这都推动着她做出“借腹生子”的决定,进而导致了曼桢与顾世钧的爱情悲剧。曼璐处在看似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里,实则内心苦闷交加,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她,为了短暂的安生日子,做了封建男权社会的附庸,成为了祝鸿才达成内心欲望的帮凶。这样一个失去了自我的女性角色人物,是无比可悲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文如其人”在张爱玲身上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她的创作与她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是她生活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有典型纨绔子弟形象的父亲和在新时代生长的母亲,母亲“因丈夫娶了妾,又吸上鸦片”②而随小姑去英国留学,回来后与仍然不改变的丈夫离婚,而张爱玲则被迫留在这样家庭里接受并不喜欢的沉闷的传统教育,逐渐变得沉默起来。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她过于早熟,看到了封建制度下受到压迫的妇女,这是她能用冷静到近乎冷漠的文字讲述笔下女性的故事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她在情感经历上的挫折给了她很深刻的影响。她的感情经历多是不幸的,尤其是与胡兰成的恋爱更是对她伤害至深。胡兰成是个对国家、对自己都没有坚定信仰的人,他花心滥情,多次移情别恋,面对这样的男人,本应是决绝斩断情丝然后开始新生活,然而爱他至深的张爱玲却说:“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寻短见,,我将只是萎谢了”。③这样的爱情仿佛是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可是还是得不到一个好的收尾。张爱玲从小经历父母婚姻的悲剧,后来自己的爱情又以悲剧收尾,可能导致她不十分相信爱情,因而她书中的女子鲜少能有完美的爱情。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到张爱玲因为自身的成长和生活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写作方式。她用上帝视角,冷静地塑造着《半生缘》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纵然她们没有很好的结局,但是唤起了我们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
参考文献:
①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62页
②张爱玲:《张爱玲——自传、画传、别传》,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③于青:《张爱玲传略》,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