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记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洛阳,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一个安逸舒适的城市,一个我出生长大的城市。
关于洛阳我有太多想说的,正所谓“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来到陌生的城市后总会对故乡有着眷恋,相信许多到外省求学的学子都会拿在学校的生活和在故乡的生活去比较。我也会经常去比较,到了晚上上床时发现被子好凉、褥子好湿,想起洛阳舒适的天气,难免感叹,这就是天气的干湿对于生活的细微之改变,这几天连绵的阴雨天气也让我想念洛阳阳光明媚的秋天。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用来比较出哪个城市更好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每个城市呈现出的人文特色才会精彩各异。成都,是这样一个随和温柔的城市,而洛阳,则是一个安静温馨的城市。
洛阳,素来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又因为地处中原,所以是个慢节奏的城市,这一点和成都很像,不过洛阳的慢生活是因为长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将洛阳人浸润的没那么浮躁,洛阳的生活虽慢,但会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可是虽然洛阳是座古城,但如今洛阳对“古城”的建设发展却没有西安做的好,这一点是我所惋惜的,不过好在这几年洛阳对于古城的发展与建设还有对于新区的建设让我看到了未来洛阳的希望,我相信洛阳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古城特色、文化浓厚并且发达繁荣的一线城市。
想要成为一线城市,除了在文化上的发展,还应在城市建设上加把劲,而交通就是很重要的一点,洛阳今年也在修建地铁,不过身为洛阳人最为地铁建设担心的一点就是洛阳的地底下埋着许多古文物与陵墓,一挖就会有许多“惊喜”,以至于让政府不得不停工,这虽是一句戏言,但这也体现了洛阳的建设之“难”。
作为一个在洛阳市区长大的孩子对于洛阳城的记忆尤为深刻,洛阳北边的邙山可谓是一坐安放了许多灵魂的山,古时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洛阳西边的涧西区有着“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所留下的苏式建筑,在东边有着老城区,那里的丽景门、九龙鼎无不透露着洛阳现代与古代交替融合的文化风格,而南边的新区在洛阳人民的注视下慢慢发展壮大,商业与现代的气息愈发浓重,我所住的西工区位于洛阳的中心,这里丰富的绿化以及商业聚集地的存在使得这里成为洛阳文化与经济的中心,而在城里洛河的两岸有着全国最长的滨河公园——洛浦公园,这些地方的特色展现出了洛阳这个城市的包容的魅力,洛阳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体现在此。
我对洛阳的记忆不单体现在城市上,也体现在生活上、体现在亲情友情上。我对洛阳的记忆是那小时候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亲人们共处一室时温馨的场面;我对洛阳的记忆是那和同学和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打闹的时光;我对洛阳的记忆是那余先生的《乡愁》也述不尽的思念;我对洛阳的记忆就是我对已经历的人生的肯定与怀念。
但记忆终究是记忆,人如果要向前走就不能一直回头,所以我希望洛阳记忆能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成为我成功道路上的基石。让洛阳记忆永记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