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报告
介绍: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2012年
作者: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总体影响:书本比较厚,章节多(共二十八章),章节名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作者在一个章节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书中内容很简单,虽然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但是书中的内容并不深奥,这是一本哲学的入门书,《中国哲学简史》会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恢宏的人生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对中国哲学精神及中华文明传统进行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解读。
结构:共分二十八章先总后分
目录:自序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第六章道家第一阶段:杨朱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第八章名家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第十一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十七章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第十九章新道家:主理派第二十章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建立第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第二十三章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二十五章新儒家:理学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人第二十八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概述:对哲学毫无概念的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就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相比,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因为这是冯友兰先生在国外写的演讲稿,给外国人讲解中国哲学史的,所以书中的内容不是很难。虽然这是了解哲学的入门书,但是书中会通了中外古今的相关知识,梳理了从子学时代开始一直到学时代结束的中国哲学思想和精神。作者冯友兰先生以恢宏的人生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对中国哲学精神及中华文明传统进行了深入浅出,发人深思的解读。
曾经韩国总统朴槿惠这样评价说:“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这样一段时间里将这本著作推上了热搜。我虽然不是因为这样而去看这本书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评价里了解到,这是一本意味深长的书。
这本书里讲了儒、道、法、墨、名、阴阳这六大家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精神。书中很全面的,又很简单的简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来源,形成和发展。书中内容简单,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极其富有文化底蕴的学者。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古典里的文言文,来加以验证和说明,所以如果想要完完全全读好这本书,了解作者的看法,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古文理解能力。
生活在思想开放,思想超前的今天,我们也许都很难将哲学理解的像古人那样透彻,但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思考“出世和入世”统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要”统一,“高明与中庸”统一,“内圣外王”之道了,我们由此可以了解到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
在中国哲学史里,司马谈将哲学分为了六派即儒家的文士、道家的隐者、墨家的武士、名家的辩者、阴阳家的方士、法家的法术之士,看到这些分类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中这六派主要的哲学思想了。这是司马谈的“六派”之说,但如果你仔细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谈要这样说了,这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冯友兰先生已经为我们做了解释。作者在书中对每一派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简单的解读,就算只是一小篇的说明也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感染。
书中的哲学很简单明了,但也意味深长,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结语:在繁忙而紧张的生活里,我们有时可以放慢脚步,停下来,拿着一本哲学著作,在湖边绿荫旁边,细细的品读一部分,也许就小小的一点哲学就会使你的轻松、心情开朗,会使你放手一些无畏、无意、无用的事,也许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这种假设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从而让我们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放飞我们的心灵。
哲学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充满着无限的神秘感,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探索,去品味。我很庆幸我读了这本书,不仅使我了解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还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一次的阅读也许不会有很深的了解和很多的体会,但就是这样哲学才需要我们反复的细读和品味,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有更多的体会,使自己有所成长。
注释:1《中国哲学简史》(节选)英译中翻译报告叶绍丹2014年
2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感悟刘秀凤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
3简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翻译观张瑞华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