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阿富汗三十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同《追风筝的人》一样,胡赛尼从日常生活的点滴洞察入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细节,并以亲切生动的语言、传奇、动人、曲折的情节一步步地征服着读者。“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尽管生命充满痛苦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这就是胡赛尼的第二部经典作品——《灿烂千阳》。
我从书中品味提炼出了三个重要的大主题,并且展开了如下的分析与感受:
一、战争
战争是穿插全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也是推动情节发展、开启故事转折、历练人物品质的重要砝码。
书中的人们,因为战争而别离,又因战争而相聚;因战争而惨痛,却因战争而成长。一方面,作者想要展示两个女主角的坚强善良的伟大品质,战争给她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和难以磨灭的悲痛:死亡、分离、饥饿、疾病、流离失所……与此同时,一些阴暗的社会风貌也随着战争一起滋长起来:专治、暴力、冷酷、无情、阴险、杀戮……腐蚀臭烂的人性无时无刻不助燃着战火。女性们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里苦苦挣扎着,然而,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总能够奇迹般地共存。因为失去,让她们更加学会了怎样去爱。她们依然努力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归宿和生命之光。所以我们使我们相信,苦难更能让人强大和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一样,“近三十年来,阿富汗的难民问题一直是全球最为严重的难民危机之一。”书中的两个女主角也经历了多次迁徙,战争夺去她们太多,唯有迁徙才有更安稳的生活、才能孕育新的生命和希望。因而,虽说阿富汗是战争与硝烟下的国度,人们甚至已经对于战争习以为常,但是在那之前,我们无法避免应该好好思考怎样解决和处理难民问题。因为战争越膨大,背井离乡的难民就会越来越多;流动人口造成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就会日益严峻,长久来讲,是会威胁到世界各地的正常发展的。
二、重男轻女,女权问题
重男轻女现象直至今日都是普遍存在的。小说也鲜明地提及了这一点。“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拉希德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男人”。
所以他只为男孩取名,所以他对察尔迈宠爱有加,所以在家庭困难时期被送入孤儿院的是阿兹莎,所以玛利亚姆和莱拉在出门时一直被要求裹上厚重的布卡,所以他从未停止过将愤怒无情地宣泄在两个妻子身上……
管中窥豹,拉希德便代表了这个年代里的大多数男性,以及由男权统治的阿富汗国度。在他们眼中,男人永远是权威,代表了一切。而女性不过是家中的仆人、保姆,不过是生育和泄欲的工具,甚至她们拥有感情,为自己申辩都是可笑的。她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便是对男人百依百顺。
因此才有了塔利班对于女性苛刻的条例,才有了在最终审判时对于玛利亚姆的辩词置之不理,才有了阴沉厚重的布卡。
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名平庸却又伟大的女性。并用她们的经历向世人控诉着,女性也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虽说女性在身体素质、生理差异上,确实没有男性的刚毅和力量。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歧视女性与男性为所欲为、狂妄自大的理由。我们需要改变现状,首先需要的便是女性的自我扶持与抗争,要想动摇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女性自己必须首先独立起来,就如同玛利亚姆一样,勇于迈出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唯有这样,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与聚焦,才能吸引、召集到更多、更强大的抗争力量来对付这种不公。
三、也有时代不能改变的
玛利亚姆和莱拉一样,都经历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往事。玛利亚姆从被父亲的“背叛”、母亲的自杀、到荒唐的指婚、恐怖的家暴、以及残酷的入狱受刑……她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所以到临刑前,最后的梦境里,出现的场景都是与父亲、娜娜、法苏拉赫毛拉在一起的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段回忆与和同莱拉的安静下午茶时光应该是玛利亚姆唯一最幸福的时刻了。但是,这样不幸的她,在命运的残忍折磨之下,依然没有失去善良的品质。始终持续着多年来对拉希德无尽的包容与忍让,对莱拉的关爱和无私的牺牲奉献、对孩子们的慈爱与耐心。直到在死亡前的最后一刻,玛利亚姆还在为夺走了察尔迈的父亲、给他造成的阴影与苦痛而忏悔……她从未为自己想过,一直无私奉献到了生命的终点。
如果说玛利亚姆是悲剧的,那么莱拉则象征着阿富汗女性们的希望。虽说被战争夺取了最爱父母、家园和青春、经历着残酷的婚姻“暴政”、岁月蹉跎了她本来姣好的容颜,但莱拉是受上帝眷顾的姑娘,在辗转千回之中也收获了不少的幸福。得到了先进思想的启发、青涩美妙的爱情、忠诚真挚的友谊、以及最终美满幸福的家庭。但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中,她同样没有失去她对孩子的母爱的信念。塔里克的“死讯”让她决心好好抚养腹中的新生命、分娩察尔迈时,坚持不打麻药保住孩子、再被家暴之后仍以仅剩的余力来呵护着女儿、冒着被毒打的危险去探望阿兹莎……甚至在这过程里,她更加坚强。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母亲和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