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对真善美的言说不一而足,对此问题的探讨不少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更是可见其价值意义。在对真善美探究的过程中也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认识、培养着完善的人格、提升着人的精神境界。从价值意义上说,探究真善美这一对人的至高价值关怀以及其对现实价值的体现,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真善美核心理念。从实践上谈,弘扬真善美价值观,发挥其和谐社会导向与教育作用。让人们从真善美的环境中来到走入真善美境界中去,实现个人精神、社会文明最高理想境界的打造。
在《人生十论》中钱穆先生曾说过:“西方人例举真善美三个价值观念,认为是宇宙间三大范畴。”基于此论调,真善美是源于生活,它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因而有高于生活,具体反映于科学、宗教、艺术三个范畴。科学追求真,真就是客观的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它正真存在的合理性。真,真实的客观存在。一方面它可指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例如地球自转、公转、时间的流逝、万有引力、太阳东升西落等,这些自然界现象或物的客观真实性存在,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可指历史的存在的真实性质,历史不可篡改、不可抹灭,它就是从过去到现在以致于到未来真实的存在,直面其真。
“人心向善”是人们推崇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基于寻善的目标,在现实的社会中表现形式可是拥有善心、习得善念、践行善行等,由善这个价值的范畴统属,具化到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行动。人心向善境界追求需要一种善的方式来加以引导。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把人引向善,这更是善的宗旨源泉而孕育出的。又如宗教的核心是善,目的是引向善,宗教就以一种信仰、救赎的方式引导人们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美既是艺术的核心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诗歌、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价值意义使个人精神享受、陶冶情操、提高人格品调、升华思想境界。当然基础此论调,这里的美是人在外在美的感受体验中启迪去发现寻求个人内在美,从而达到一个真美、至美的境界。真善美从来就是贯穿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这是人类理想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们向往境界的经典概括。
文艺本体结构下的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真实基础,善为灵魂,美为形态。文艺的实践创作中以真为基础,进一步说可以体现为文艺与现实真的关系阐述,以此基础来求取社会与人生的真知为宗旨,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清晰认识。
真善美的关系我认为是辩证统一,真、善、美没有绝对性差异但有相对性区别。它们或为基础、内容、表现、至高目标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真善美各有其内容,相互区别,具有相对性。有时真不等于善,如非正义的战争、自然界自然灾害的发生。善不等价与美,美不等于善。白雪公主的后母外表美丽内心丑陋,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但有用美丽善良的心。真善美彼此联系、相互依赖。例如文艺创作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以美为形态与境界追求。在精神文明的培养中,基于个人因习得真善美,以真善美的方式去导引到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这里的真善美既是引导、是过程、又是结果、终极目标。
真善美是人性的完善、个格的提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宗旨、归属,更是人的人生价值终极设定与人生境界的理想处的探索。因而追求真善美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对个人,追寻真善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健全的人格,丰富个人精神世界,实现对个人主体性价值的建构。对社会,调节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人文社会的建设。就真善美这一主体而言,充分的应用,发挥其教育价值、范导功效、建构价值,以此到达社会的至美境界。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优劣文化均存在的现象,社会道德伦理的矛盾、冲突还未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化解。我们应该意识到追求真善美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重视教育领域的真善美教育。为了更美好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打造精神家园,达到人生终极境界,应该实践性的去追寻真善美。真知求实,灵魂为善,美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