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一次灵魂的旅行
《摆渡人》是一个有着史诗般的动人的故事,它令人激奋、恐惧、回归人性,引人深思。
一、人物赏析
这篇小说在人物关系方面并不复杂,围绕迪伦和崔斯坦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次要人物也只有仅仅几个。
1、迪伦:一个15岁的单亲女孩,由于突发的交通事故,她来到了一片荒原遇到了她的摆渡人。荒原是迪伦心像的投射,因为这一片荒原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迪伦内心充满着恐惧、痛苦、遗憾。在通往“天堂”的这片荒原中,在崔斯坦的鼓励下,她逐渐改变、不断成长,她不再敏感脆弱,不再失落迷茫,而是变得坚定勇敢、无所畏惧。当面对那些张牙舞爪的让人心生恐惧的各种恶魔她可以独自穿越那腥臊恶臭的、污浊不堪的湖面;她可以将自己当做诱饵只为帮那妇女孩子多争取一点时间。荒原是由迪伦的内心幻化出来的世界,心情便是天气,从这两次荒原的旅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迪伦的成长和蜕变。
2、崔斯坦:“我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的一个灵魂之前是什么模样。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你们的需要。”这是崔斯坦的独白,他的存在没有自我,而只是亡灵的需要。没有谁会在乎他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崔斯坦虽然不是人类,但是起初他具有人所特有的同情心、爱等人性的特征,但是因为摆渡了成千上万个自私贪婪、陷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自伤自怜的灵魂后,他逐渐变得麻木,开始丧失人性的特征,他开始认为自己的生活简直是一座监狱,是痛苦的永无止境的轮回。是迪伦的出现改变了崔斯坦,使他身上的人性最终回归。
二、多重主题
《摆渡人》这本小说存在多重主题,意蕴很丰富,涉及到家、爱情、生命救赎以及生与死等多个主题。相对于我来说比较感兴趣的是生命的救赎的这个话题。
首先,“摆渡人”这个立意本身即是一个救赎,顾名思义,就是引导灵魂穿越荒原进入天堂的使者。由于荒原路况复杂、危险重重,所以想要到达天堂,就必须获得摆渡人的帮助,因此,摆渡人崔斯坦就是灵魂迪伦的救赎。但是,在你读完整部作品后就会发现第一次穿越荒原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而在第二次穿越荒原迪伦则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迪伦和崔斯坦是相互救赎的。第一,崔斯坦对迪伦的救赎,迪伦原本陷在窘迫的生活泥淖里,经历生命的变故,崔斯坦作为摆渡人“摆渡”了她,崔斯坦带着迪伦穿越荒原,在途中以他自己的经验与机智化解这一次次的危机,将迪伦安全的送达到了“家”,这是灵魂的一次救赎;第二,迪伦摆渡着崔斯坦从荒原穿越到人世。因为爱的力量,看似羸弱的迪伦支撑起了返程的全部信念,给予崔斯坦力量,使他打破了荒原的禁锢,最终一起回到了人世。这不仅是一次生命的救赎也是爱情的救赎。相对于其它同类的作品,《摆渡人》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它的救赎它的摆渡是相互的,将两个救赎对比来写,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情节构思
《摆渡人》在情节设置上比较的简单、单一,就是一条单线式的发展,没有过多的涉及其它的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可以说是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解疑,使人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一环扣一环,在波折中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在小说的开头处处都是悬念,如小说的序幕,第一次见面崔斯坦说:终于见面了,以及崔斯坦神秘的行为,对待迪伦时常都是出现傲慢、嘲笑与不屑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无形的引力,吸引着读者,充满着各种不可预知。
读完这本小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运用了大量细腻的心理和奇特的环境描写。小说一开篇就是心理描写,由此来交代故事的情节。小说中的主人公迪伦和崔斯坦都是心理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角色,在前部分,通过对迪伦的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害怕以及内心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而崔斯坦体现的更多是麻木,这些我们都是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的。越往后,这些描写在无形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各自的变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很大篇幅,最开始吸引我注意的是迪伦车祸事故现场的环境描写,当时的环境是黑暗的,如何去描写具有一定挑战性,而迪伦有着她自己的感受,隐隐约约给我们透露出那是尸体,血液,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所以读者也相信她是唯一的幸存者。再一个就是对荒原的景色描写,由于荒原景象是人物心灵的映射,所以说荒原的环境描写是不断变化的以此来表现迪伦不同时间不同的心理状态。荒原的景象一要靠作者自己去描绘二要契合迪伦的心理,对于环境的描写到位还是挺难的。
四、结语
对于这一本书虽然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我觉得仍然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初读之下,感觉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细细咀嚼,它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灵成长史。因为爱的匮乏,她的心是一片无尽的荒原,穿越之后,因为爱,她蜕变成一个勇敢坚强的摆渡人,带领崔斯坦脱离无形的控制。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而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对于迪伦来说这就是她灵魂的一次旅行,从而救赎了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