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
【摘要】《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主要通过爱情来拉开那个复辟王朝时代的帷幕,穿红色军服的士兵、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两条年轻人向上爬的捷径,他们永不停歇的演着无情又动人的戏码,而于连就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中的一员。对于爱情,他充满了阴谋与野心,本文试从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两人来分析于连的两段虚荣的悲剧爱情。
【关键词】虚荣爱情悲剧
对于《红与黑》这部小说,最让我们注意的应该就是于连的两段爱情。但是,法国评论家几乎一致认为“《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从头到尾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的确如此,在我看来于连的这两段感情根本就不能算是爱情,很多人都认为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属于感性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理性的虚荣之爱,但是在我看来这两段爱情都很明显的表现出于连的野心和虚伪,都是于连跻身于上层阶级的一个阶梯,根本不存在爱情。
1、敏感的小木匠与雍容的贵妇人(征服式的爱情)
于连出身于一个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到他人的歧视,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但是,即便这样他每天也能在噪声震人的锯木噪声中看着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他生活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出身低微的他希望自己可以像拿破仑一样,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将拿破仑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像平常人一样碌碌无为、随遇而安。当于连第一次走出锯木厂,接触到的贵族就是德·雷纳尔夫人。
德·雷纳尔夫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夫人形象,美丽、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是一个很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将她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她的孩子身上,过着平淡的生活,虽然说是有些单调,但是还算是平静。可于连的到来完全打破了这个平衡。“于连从未见过穿得这么好的人,特别是一个一个容颜这么娇艳的女人,而且还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跟他说话。”[1]①初见时的德·雷纳尔夫人,可以说是于连眼前的一抹明媚艳光并没有太多的异样。但是在以后的接触中却变了样。如果说德·雷纳夫人生活中已经拥有了很多的东西,如财富、身份、地位、孩子,那么她唯一缺少的东西就是爱情了。赢得爱情,靠的是人格的力量。于连身上的优点,恰恰是德·雷纳尔市长所没有的:他聪明、勤奋、不卑躬屈膝、却有崇高理想。而于连贫穷的身份让德·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怜悯之心,并由此对于连就更加的关注。在艾丽莎说要嫁给于连时,德·雷纳尔夫人“浑身发热,也不能眠时”,德·雷纳尔夫人发现自己爱上了于连。
司汤达曾在《爱情论》中说:“爱情所能赋予的最大幸福,就是你第一次握住你所钟爱的人的手。”[2]①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源于一次不经意的手的接触,但德·雷纳尔夫人很快的缩了回去,“但于连想,要使这只手在他碰到时不缩回去,这是他的职责。”因此,于连将德·雷纳尔夫人看做是自己征程的一个开始。对德·雷纳尔夫人的征服他要效仿拿破仑的英雄主义,要把能否得到德·雷纳尔夫人作为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一个标签。他始终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追求她,甚至在规定时间里给自己定下了规定任务:“在十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要做我在整个白天一直向自己保证在今天晚上做的事,否则我就上楼回到自己屋里去开枪自杀。”②而当于连终于成功的握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时,将这看做是一个“英勇的职责”、“打了一个胜仗”。另一方面,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一种对德·雷纳尔市长的一种报复、是对贵族阶级的一种藐视,征服一个比自己地位高的女人就是对于这个轻视自己的世界的一个完美的报复。因此,无论怎样对于德·雷纳尔夫人于连有多种理由对他势在必得。英国思想家罗素在《情爱与家庭》一文中所说“一种决非少见的爱,…这种人总是把他人当作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往往与极大的野心有关,使他对人类充满愤怒或仇恨,以至变得野心勃勃而排斥爱心。”于连正是这样,“隐藏着一颗百折不饶、不计一切代价也要出人头地的野心”,③而德·雷纳尔夫人就是实现他野心的第一个工具。
2、聪慧的秘书与高贵的小姐(虚荣式的爱情)
马蒂尔德是于连人生当中遇到的第二个贵族小姐,马蒂尔德不同于德·雷纳尔夫人,她是公爵府的小姐,年轻貌美,但是冷酷无情,傲慢无礼。正如她的父亲所说,她是一位“有高贵身世和中世纪骑士性格的少女”,她厌倦庸俗无趣、曲意奉承的贵族公子,她鄙夷千篇一律、举止放浪的公子哥,她只是想要爱的不一样。恰巧这时候于连进入了她的生活。这时候的于连已经不再是当初遇见德·雷纳尔夫人的那个小木匠了,征服了德·雷纳尔夫人、进入了贝藏松神学院这个人间炼狱,虚与委蛇勾心斗角的同学老师,使于连锻造得更加伪善、善于伪装。
于连和马蒂尔德之间的感情完全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相互折磨。对玛蒂尔德来说,她崇拜英雄,她将于连看做是一个丹东,在她的眼中于连已经和英雄重合,与于连的这种“爱情”只不过是一种“中世纪英雄”式的冲动,是厌倦了一切之后的猎奇。马蒂尔德有着显赫的身世,而对于连来说,占有这位漂亮而高贵的小姐,是对贵族社会的一种反抗和挑战,是他向上爬的阶梯、是他拿破仑式英雄心理的满足。因此,在看到马蒂尔德如此显赫的地位时,于连的职责又出现了:“我的职责在召唤我。”[3]①所以,于连展开了对马蒂尔德小姐的追求。在与马蒂尔德小姐的拉锯战中,两个人都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于连听取了科拉索尔亲王的建议,对马蒂尔德采取疏远政策,去勾引元帅夫人,有意疏远冷淡马蒂尔德,“我越是对她表现得冷淡和恭敬,她越是要跟我来往。”②于连就是这样精确的算好每一步,最后于连赢得了马蒂尔德的爱情。于连对马蒂尔德的感情始终都是有杂质的,夹杂着目的性,在于连入狱以后于连还在想:“在监狱里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把门关上。”这是不是显得太无情了呢。马蒂尔德这个贵族小姐又成了于连的一个牺牲品。
3、爱情悲剧探析
对于于连最后被送上断头台从而23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及造成他悲剧的一生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由于他的性格所致。于连一直都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体,他自尊、真诚对贵族阶级充满了不屑,同时他自卑、虚伪又具有一定的妥协性。他看不起那些达官贵族,他们无知、软弱、贪婪,只看中地位和金钱;但另一方面,他又羡慕他们拥有的地位和荣誉,因为自己出身卑微、贫穷,这是他无法改变的现实,他一辈子也改变不了“木匠儿子”的标签,就是因为这些矛盾构成了于连复杂的性格特点。因此,想通过女人来跻身于上层阶级。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一样,他们笔下的人物都视拿破仑为偶像(《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他们的功利之心、对于荣誉有着狂热的渴望,对于女人那就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手段。但是,在于连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个奋斗青年的影子,他始终都保持着他的自尊,因此,对于这个人物我们始终都恨不起来。如果,他放弃他自己的自尊向贵族阶级妥协,那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的人生了,相反可以说是很成功的。
【结语】不论是德·雷纳尔夫人还是马蒂尔德小姐,我们都相信她们是真的对于连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但是从于连的方面来说,对于这两个女性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她们始终都是于连向上爬的一个跳板。而又由于于连性格的矛盾性,本应该成功的人生于连选择了放弃。于连没有实现他的最终欲望,而温柔贤良的德·瑞纳夫人,高贵美丽的玛蒂尔德都成了他荣誉与成功的追求中的爱情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司汤达著,崔士篪译,《爱情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英]罗素.情爱与家庭.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庭[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4]范呈彬,激情与虚荣——论《红与黑》事物两种爱情[J].乡学院学报2010(4).
[1]①选自《红与黑》,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P27
[2]①选自《爱情论》(法)司汤达著,崔士篪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②同上,选自《红与黑》P50
③选自罗素.情爱与家庭.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庭[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①同上,选自《红与黑》P260
②同上,选自《红与黑》P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