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散步式美学

作者:张小慧
主要内容     

引言:我们常说“人生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不然,单以目的而论,人生不免过于黯淡。如今,在欲望过度膨胀市场经济社会下所引起的“生态与精神的双重危机”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光怪陆离快节奏的生活里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对审美的感知,这值得当代每个人深入思考,宗白华先生用他对美学独特的看法引导我们用心去欣赏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音乐及书法。人们的各种情感都能通过这些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断地寻找美的踪迹,传达着自然美和精神美。给我们提供一点指示,并使我们在美学的世界里得到一丝现实世界中不曾有的安慰。

内容概述:宗白华先生大致从自然之美、节奏之美、人格之美三个方面对美学进行了阐释。其中自然之美主要解决了“美何处寻?”的问题,钟情自然、领略自然、天人合一便可感知美,于此同时,更说到了需要在人世阅历中的自然感悟,汲取中国文化中的美丽精神,提出了散步美学的审美理想;在节奏之美中又探讨到了文艺,如中外诗的意境意象、诗画关系、画与雕塑的线条、音乐的韵律等,在实例中具体说明了“美”这一抽象事物,不仅讲诉了美的现实艺术形态,还阐释了生命自由的澄明之境、沟通天地人文的本体范畴。对中国美学史重要问题的探索中,使用散文般的语言形式,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带来美的直观感受;第三部分的人格之美,主要写到了宗白华先生本人的现代人格的建构以及自由人格的形成,从而走向人生的自由。具体内容则是宗白华先生探讨的“形与影、我和诗、新诗略谈、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由己即人,大篇幅的引用,独具一格的个人看法,构成人格之美。全书抒情与理论结合,中外与古今结合,感性与理性结合,自然、艺术、人生是宗白华美学三位一体的关照对象,对个体生命自由的追寻是其美学精神与人生境界的合一。

理论与方法:精读法

扩展讨论:

一、“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宗白华先生根据周济与孟子的话提出了一个文艺理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首先,在我看来,空灵和充实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起构建了美学的意境。

空灵,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说到“空”,不得不提到的诗人便是王维了。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山水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意境的空灵由意象逐个构成。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何为空山,那也是因为山中树木繁盛掩盖了人的踪迹,只能“闻人语”。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江照,清泉石上流”和《鹿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雨、晚秋,可以感受到空气中悬浮着的水雾带着那朦胧之美,明月、松林、清泉,一系列的物象是独立于人的,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而正是这种物象的距离化、间隔化从而诞生了美景,产生空灵之感。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空灵中的“充实”。这应该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再说另一方面充实,歌德的生活经历着人生各种境界,充实无比。杜甫的诗歌最为沉着深厚而有力;也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周济论词空灵以后主张:“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宗白华先生说: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西洋文艺爱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的作品,莫不启示一个悲壮而丰实的宇宙。的确相较于中国来说,西方文学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悲剧,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等。而在中国则大不相同,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乐观主义精神,大多都是大团圆式结局,就算看似是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但双双幻化为蝶,双宿双飞。正式由于中国人的这种喜剧情怀,中国在文学作品中一定程度上来说缺少一定的充实感,那种给读者留下的回味的空间变得少了。而悲剧性的结局则会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力,能在悲悯之余留下深深的思考。

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首先,我认为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两者是可以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宗白华先生认为,“实”是指艺术家创造的形象,“虚”是指艺术形象对欣赏者而言的主观印象。如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一般,钟子期在听时就能感受到“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曲子是真实存在的而那意象却是钟子期想象出来的,真实由于真实和意象、“实”与“虚”的结合才构成了音乐的震撼之美。宗白华现在自己也说:“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之美。

三、画与诗之间是否有分界?

都说文学艺术之间是相互贯通的,那么绘画和诗作为文艺的两个分支,它们之间是否有界限?在我看来,是有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比如被称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在诗中亦是一个动景: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诗意渲染,试问画能够体现出那种动感的意境之美吗?荷马常常是模范中的模范。他只说,尼惹斯是美的,阿奚里更美,海伦具有神仙似的美。但他从不陷落到这些美的周密的罗嗦的描述。他的全诗可以说是建筑在海伦的美上面的,他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中并没有用大篇幅去形容海伦的美,只是写到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只为夺回海伦。仅仅是这一种我们就能体会到海伦的美,这种美是无法用绘画表现出来的,一旦用绘画描绘了出来那只能是破坏了海伦的美。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即使画与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我还是觉得那界限是存在的。

评价:《美学散步》几乎汇集了宗白华先生一生最精美的美学篇章,他用那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待散步回来,就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和净化。但可能是因为宗白华先生这本《美学散步》本来就是一种随笔感悟而不是一种认真的学术研究,所以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告诉我们怎样才算美并且将我们引入到美的阅读当中去。对于我们这种对美学不是很深入的初学者而言,《美学散步》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结语:李泽厚在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所作的序言中说:“在机器的节奏愈来愈快速、生活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的异化世界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憧憬和情丝不正是今日在迈向现代化社会中值得注意的世界性问题么?不正是今天美的哲学所应研究的问题么?”在美学中的真、善、美,才是美学最原始的源头、才是真实存在的,最纯真的状态,最原始的美丽。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现今社会如何在发展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2009

3、王德胜《宗白华评传》商务印书馆,2001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