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理论当中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它重要的一部分又是对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分析。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有着在越南长期生活的经历,这种特殊的生活背景对她的作品也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情人》是杜拉斯爱情小说中的一篇,在她的小说当中多是描写法国女孩与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从另一方面讲,也算“爱情自传写作”。本文主要是以《情人》为文本,形象学为研究方法来讨论《情人》中的异国情人形象。
关键词:形象学中国情人种族差异
杜拉斯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并且曾经引发了一时的“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她的小说《情人》在1984年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在杜拉斯的笔下塑造了很多的亚洲人形象,其中“中国情人”形象居多,在她的笔下,异国情人又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认知与描述差异。而且,对于异国当中的中国的认知也并不是杜拉斯个人的一种认知,而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集体认知,负载着法国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
一、法国社会对中国集体想象
亨利·巴柔认为:“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和——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这是从史学家们那里借来的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对于比较文学当中的形象学主要是“形象”、“社会整体想象物”、“套话”、和“他者”,对于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异国形象并不仅仅是展现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而是作者在受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影响,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而杜拉斯笔下的“中国情人”形象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现实的一种片面描述。
一个作家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直接接触去感知他国,而是习惯性的从自己生活的大背景下去描写对异国的感知。19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社会极其动荡同时又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被迫打开国门面向世界,而这时候的中国和当时已经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西方国家以一种极度轻蔑的姿态来对待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形象是愚昧、野蛮、麻木、卑微的,还出现了“支那”等带有羡慕的种族歧视意义的词语。对于这些对于中国的描述,无可置疑的也是影响到了杜拉斯对于中国的一种印象,正是由于这种社会集体想象,使她在创作《情人》时无可避免地带着这种种族歧视来描写“中国情人”形象。
二、“情人”形象分析
杜拉斯笔下的情人形象,缩小来看,可以说是“中国情人”,从另一面来说就是中国人在她心目中的缩影,在她的小说《情人》当中无不体现着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浓浓的种族歧视。
1、东西文化间的差异
《情人》当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白人形象,而情人则是一个中国人的代表,显然而然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同的国籍、种族、肤色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人无论在穿着、性格还是对待感情的态度上都体现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小说初次描写男女主人公,“我”穿着高跟鞋,浅绿亚麻连衣裙,戴着西洋帽显然一副西方女性的装扮,而中国情人则是白色西装革履,一副商人气派,在穿着上很明显的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在性格上面,“中国情人”总是懦弱的,中国情人尽管富有,有着无与伦比的经济优势,供养着我,但是从很多方面来讲也是“我”控制着他,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情人”一直都与“颤抖”、“胆怯”“哭泣”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我”始终是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从一点上也是体现出了“我”象征着强势的西方文化。在对待两人的关系上面,“我”可以说是很清楚的认识到两者的关系的,但是“中国情人”在对待婚姻上面始终是摆脱不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家庭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即使是接受了大学的教育也逃脱不了,这是两国文化的一种差异。
2、种族歧视感
在“我”和情人的关系上,一开始就是因为金钱的关系而选择和他在一起的,“我”和他之间有着多重之间的关系对比,白人黄种人、情人、贫穷富有,但是在杜拉斯的笔下明显的突出的是种族之间的关系从而淡化了其他关系。关于种族的歧视感,在《情人》当中有很多的体现。小说在描写情人向“我”走来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胆怯的。开头他脸上没有笑容。一开始他就拿出一支烟请她吸。他的手直打颤。这里有种族的差异,他不是白人,他必须克服这种差异,所以他直打颤。”在这段话中已经很明确的点出了对情人种族的一种歧视感,在中国情人建议用自己的车送“我”回学校时“她上了黑色的小汽车。车门关上恍惚间,一种悲戚之感,一种卷怠无力突然出现,河面上光色也暗了下来,光线稍稍有点发暗…”此时的“我”是非常不开心的。不止这样,因为“我”有一个中国情人,因而被“我”的家人看不起,在“我”家人眼中,中国情人是丑闻中的主角,他的存在令人羞愧;在学校里,同胞都孤立“我”,远离“我”,只因“我”是中国人的情妇。
总结: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描写《情人》这部小说时,里面所呈现出来的“中国情人”形象就是法国对于中国的一种社会整体想象物,从而带着种族的一种歧视描写出这各“中国情人”形象。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王东亮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袁玉梅,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论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张雪,杜拉斯《情人》中“中国情人”形象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