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邛笼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但因为保护及利用的力度相对乏力,邛笼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多多。通过对邛笼建筑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吐蕃东扩与东部王朝向西扩张的历史,加深对民族迁徙与交流进程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做一个关于研究古建筑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从2018年1月15日正式开始到2018年1月24日结束。首先,我先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且通过网上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了来自不同年龄层次,四川(本地)和外地的人们对古建筑发展的看法。问卷发放时间共计4天,总共填写131份问卷。之后我参观了四川理县、丹巴县等地的邛笼建筑,并与当地的相关人士进行交流探究川西邛笼建筑的发展情况。网上问卷调查从不同年龄阶段出发,以10~20岁,21~35岁,36~45岁,46~60岁,60岁以上的人们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对川西古建筑的认识以及对古建筑发展状况的看法。通过分析问卷的回复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多宣传一些民众可以做到的且愿意接受的保护古建筑的措施。民众是很乐意去主动了解并传播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并且要多多去开展一些保护古建筑的志愿工作,促进民众积极参与,也能提高古建筑在民众中的关注度。志愿活动能让人们对古建筑的认知更加深刻,我认为让民众积极参与保护古建筑的相关活动,能让他们发现“古建筑之美”,提升他们对古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保护意识。
古建筑保护,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的责任。它是一种文化的沉淀物,更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象征。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古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由于我国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作为祖国未来的事业的继承人,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及早树立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假期的社会实践就是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此次的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我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我认为社会实践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我们进入社会的演练场地。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此次活动,更是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也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了解古建筑在当今的发展情况的同时,我也锻炼了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并且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不由得想到著名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也不能够理解知识的真谛。因此,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以及它所描绘的画面,还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次暑假社会实践便在无形中教给了我这样一个道理。而在感受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也扩展了我的眼界,让我能将书本上看到的、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