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爱情的失败
开篇就讲贾雨村和娇杏。贾雨村因娇杏偶然一顾,便觉被爱情击中,情思不断,视为知己。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让人充分发挥感性思维,一切依靠直觉,不讲求任何外在条件,是一种遵从内心的“真我”,而他们的结局也是“喜剧式”。现代人几乎都很喜欢这种真爱,不掺杂质的爱情,然而曹雪芹却是不认同的。
在这段感情里,所谓的一见钟情也只有贾雨村一人。娇杏当时根本没动心。她名字谐音“侥幸”,命运里靠侥幸二字一路成为人上人,这样的运气一般人是没有的。他们的结合到底是感性的冲动还是缘起于一场误会?曹雪芹更偏向于第二种,他在书中说:“偶因一着巧。”这段感情的开端却是一种偶然的误会。
而大部分的感性冲动追求爱情,实际上也是有条件的。一见钟情钟的是皮囊,是风情。冯渊本好男风,但一见英莲,便一眼看上。连性向都为之转变。这种可谓是为爱不顾一切的行为在现代的价值体系里会被歌颂赞扬。但是冯渊对英莲真的是爱吗?恐怕不是,他对英莲没有任何了解。如果当他深入相处。发现英莲与他最厌恶的女性相同。那么他的爱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假使爱情的开始是感性,就最有可能因误会而开始,因了解而结束。
尤三姐因五年前见过柳湘莲一面便非他不嫁。为了他甚至牺牲自己的脾气,相当痴情,令旁人惊叹。柳湘莲也被感动,同意婚事。这种情绪是一时冲动,两人并未有任何交流。所以当柳湘莲想要进一步了解,固有的偏见还是让他选择了退婚。而尤三姐香消玉殒后湘莲的后悔和冯渊被打死的命运,是曹雪芹对一见钟情式爱情的不认同。爱情更应该是心灵的契合,纯感应的冲突不足以让爱情美好。
感性的行动很容易让爱情一切都跟着直觉走,完全放纵自己,在书中就体现为“淫欲”。在男权社会,这样的放纵只会无限度地伤害女性。秦可卿和贾珍两人的不伦之情,追求刺激,在激情中得到满足。最后贾珍不会受到任何指责,然而秦可卿却必须要死。这两人之间不是爱情,贾珍从未设想过爱,没有对秦可卿关爱过一分,而秦可卿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万儿和茗烟更是如此。两人在书房行警幻所训之事,只为肉欲。宝玉问茗烟万儿的岁数,茗烟竟然不知道确切的年纪。作者借宝玉的口说出:“连他的岁属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在这段激情式的情爱里,茗烟可谓是全凭感性,没有丝毫进行了解,可怜的是万儿。秦钟不顾智能儿的身份,强行排谴欲望,也是冲动型的一种。
曹雪芹在书中对一见钟情型的感情是不认同的。对于冲动欲望型的爱情则是批判式的。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两性关系极度不平等,女性在爱情里几乎没有选择权。而看起来具有选择权的尤三姐,也是要等男方来进行嫁娶的。所以感性式的爱情,几乎是男性一人的情感历程,女性更多作为被参与者的身份,这种一开始就不平等的感情本身就是错误。而他真正认可的爱情观,是宝黛二人身上的理性式爱情。这种知己式爱情观的产生展现出的是作者的人格特质。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对这种观点的产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
理性爱情的认可
宝黛二人缘起木石前盟,有一种情定前生的浪漫感。实际上是符合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现的是儒家所尊崇的秩序。即使前世的感情具有虚幻色彩,这一世的感情发展也要在此岸人间落脚真实。
两人的爱情发展是青梅竹马知己式。为了让两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感情,曹雪芹创造出了两个当时的现实社会很难存在的条件。第一个就是两人的亲戚关系和贾母的宠爱。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极其讲求孝道的。孝几乎成为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在婚姻关系中,更是“父母之命”。父母对一段婚姻具有绝对的权力。而贾母,即是贾家至高无上的核心。所有的人都不能忤逆贾母,因为“孝”。贾母在贾家最疼爱的两个人,一是宝玉,一是黛玉。因此两人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相处时间,都比旁人多上几分。曹雪芹对此的描述是:“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合意顺,略无参差。”两人在朝夕相处中不断培养着感情。再加上两人的表兄妹关系,在这段爱情里,根本容不下第三人。宝玉曾说自己和宝钗是姨弟妹,亲厚关系自然是不如黛玉的。然而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也是要遵照儒家的道德秩序的。宝玉把黛玉排在第四,前三位当然是贾母,贾政和王夫人。
第一个条件为两人的爱情发展提供了情感上的可能,而第二个条件则为二人提供了空间上的机会。大观园的存在将两人的爱情培养在了一个不同于外在污浊世界的纯净小世界中。为了合乎心中的礼教。曹雪芹给这个条件借用了一个无上的权力,即皇权。皇家的权力让一切都变得名正言顺起来,两人可以在大观园完全地发展。尽管这些条件使得宝黛二人的爱情得天独厚,似乎超越了时代,实际上则不然,两人仍然遵从礼教。虽然心中已是情思汹涌,但二人从未完全表露心意,这是非常符合时代内敛、尊礼的价值观的。
曹雪芹所认可的理性爱情,有相当大的魅力。宝黛二人不仅意气相投,心灵非常契合。而且是真正打心底关心对方。宝玉被打,黛玉心疼,无声抽泣。心中自有万句言语,都不能说出。而宝玉更心疼黛玉,只说自己不疼,安慰黛玉,两人都怕对方难受。而宝玉对黛玉经常事无巨细的关心,日常小事中对黛玉的包容和克制,更是将这种理性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宝黛二人以悲剧收尾。但是曹雪芹却在书中不遗余力地展现两人合乎儒家礼教的理性爱情。在这种爱情里,两个人都将爱作为一门艺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其间的酸甜苦辣,正是爱情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