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又称“盐之都”、“灯之城”、“恐龙之乡”。作为一个自贡人,之前却一直没有去了解过自己家乡的历史。借这一次假期的机会,便想去了解一下自贡的盐业历史,了解盐文化,毕竟这是一个因盐设市的城市。
在中国,盐可纷纷为三类,即井矿盐、海盐与湖盐。井矿盐生产,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海盐生产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宿沙氏煮盐,分布于我国沿海出上海意外的10省区市。青海又有“盐的世界”之称。在明代的《天工开物》,清代的《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民国的《丹渊集》、《太平御览》中均有记载关于盐或制盐的方法。说到自贡的盐就不得不说到井。中国井的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了井。甲骨文中又“井方”、“帚井”之词,其中的井字沿用至今。而自贡的特点便是“井盐”。
井盐经历了十三个时期,即人工掘井时期、吨钻凿井时期和旋转钻井时期。人工掘井时期的井盐生产者主要用锄、锤、锸等铁工具破土碎石、挖掘井盐,以辘轳、等讲土石提取出地面,以石、木、砖等材料构筑井壁。开出的盐井为大口盐井,深度一般为数丈至数十丈。四川卓筒井问世,首创顿钻凿井方法。这一发明在使盐井技术进入新发展时期的同时还促进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固井修治井和采卤工艺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术,并在世界上首创岩盐多井组连同开采工艺。制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国井盐问世之道,古代人民便采集自然盐泉,溶解咸土咸石,或以盐水泼盐,刮盐取盐,或积柴薪灌水,焚之成盐。以前卤水打捞上来是有杂质的,提炼用到的就是含有植物蛋白的黄豆。将黄豆磨成豆浆,与卤水一起煮,煮出的泡沫能够吸附杂质,将泡沫打掉再来回的煮,煮出的盐就是纯白晶莹的。但用黄豆提纯后的盐仍然具有氯化镁、钙等金属杂质,这时就要用饱和盐水去淋盐,这样眼不会融化,但剩余的金属杂质就会被淋走了。
讲解员一一为我们讲述时我不禁感叹到先人们是如此的智慧,又是如何的艰辛。在那样物质缺乏、技术缺乏的时代,先人们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进行发明创造,想想如今,又又几人能做到。听讲解员讲述这些工具的用法用途时,不禁会感叹道先人们是如此的智慧,他们身上具有的正是“工匠精神”。向先人学习,向历史学习是固然的,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