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从不同的媒体中接触大量的信息,但这种多的信息中,总有一些能成为“热点”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也产生各种影响。
“热点”信息,是基于发达的媒介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而产生的。大众传媒不仅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还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大众传媒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人们关注的信息,以先进的技术、昂贵的机器和设备为必要的工具手段向人们传播信息。在选择的过程中,“把关人”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具有时间跨度、事件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负面性或否定意义、人性化或人情味和冲突性等要素。具备的要素越多,人们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容易成为热点信息。例如出乎意料性,事件越是不同寻常,越出乎意料,越容易引起人的关注;具有人情化或人情味的信息,涉及的人物越是具有人格特点和吸引力,越容易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况且,互联网的传播有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和传播过程的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这就给受众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有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这导致许多受众更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种“选择性接触”的存在,更促进了“热点”的存在。
面对各种“热点”,不同的受众又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受众在面对一个热点的时候,会选择对多数意见盲目服从。这种原因是有两个,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里。例如之前因为日本核辐射发生的抢盐风波,因为许多人都在抢盐,所以更多的人因为趋从心里选择跟大多数人一样去抢盐。这也是一种集合行为,这种行为即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聚集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大众对热点产生的反应过激产生的。
当然,如果在这之中出现意见领袖,那么大众群体对“热点”的反应会大大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意见领袖一般都是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力的人。
大众对“热点”的反应也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如果政府失去了公信力,人们就会对所传播的信息表现出不信任;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的群众甚至会对传播的信息产生反抗。就如近期发生的“红黄蓝虐童事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大众传媒应当发挥自己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以此来提醒和监督我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