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的颠覆解释
——《疯癫与文明》中的异己感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就以往而言,人们普遍认为知识储备量是考核我们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准,但福柯却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知识进行了清洗和质疑,反其道而行之使很多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这种现实现象。同时,人类在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有对于自认为不好的历史进行排斥和迫害,例如:疯癫,其实是另一种方式对“疯狂”的历史重演。
关键词:知识疯癫异己感死亡逃避
引论
知识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如今不可逆的趋势,就知识本身而言人类从最原始的时候就开始探寻,直至今天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用知识来评判社会以及每一个个体已经成为不变的思维模式,也因此产生了智慧与愚蠢的对比,也由此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异己感”[],简单来说就是对自认为不同的人进行严格的区分,尤其是对被视为“疯癫的人”,这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直存在与人类社会中,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一、对疯癫的嘲笑以及边缘化
人类最开始与疯癫并没有产生破裂,只是有了简单意义上的关系疏远,但中世纪侵扰西方的麻风病过后,人类将疯癫正式视作精神疾病,这也就意味着人类与疯癫的正常关系被打破。为此人们设置了诸多有助于区别疯癫的地方,就连现在人类社会也是将医院分为普通医院与精神病院两种形式。人类在学会运用理性后,便一直试图用理性来区别和判断身边的一切事情,疯癫也在人们的理性趋使下被强行区别为疯癫与非疯癫,其实就整体看来人们对于疯癫的嘲笑与边缘化是出自于个体内心的巨大不安,是希望通过一种严格的区分来对精神上进行安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
这种对自己愚蠢的突如其来的认识难道不是“一种刚刚进入脑际的新疯癫”吗?[]
从以上来看其实人们产生的这种“异己感”是另一种新的疯癫,也就使得前面人们对于“疯癫的人”的区分变得滑稽可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知识、死亡认识的不全面。再看人们对待禁闭的人所持有的态度,是当做一种社会娱乐活动分批次的参观,或带怜悯,或带厌恶,又或者是嘲讽,总而言之对于疯癫的嘲笑是从未间断的。有的疯癫所展现出一种动物般的兽性,其实是人本身就存有的压抑在理智之下的一种本性,但这种本性一旦流露出来便会被周遭认为是“疯癫的人”,并被强制拖入一个机构进行隔离。我曾去参观过精神病院、戒毒所和重刑犯监狱,里面的生活其实与17、18世纪西方总医院[]的形式是相差无几的,这些在里面的人其实都被视为“疯癫的人”,无论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行动上的,也可以说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理性约束的人,对其进行的是一种劳动加强制关押的模式,现在也称“劳动改造”。人们的“异己感”从未消除过甚至越来越突出,观看这些疯癫的人在封闭的小车间低头劳动,看客们都是带着嘲笑讨论着他们的长相、动作、神情,又或者庆幸自己不在他们其中。我们从来没有尊重过疯癫,但“它是承认这个人类真相的最低界限”[],疯癫在被彻底认定后就彻底的被抛到了社会的边缘,人们只对其抱有厌恶,纷纷避之,尊重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实边缘化的概念很难界定,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于“疯癫的人”的隔离不能被称作一种边缘化,而是为这样一群人寻找更好的看护地点,说简单点就是“为他们好”。但从本质上来看,这样一种有区别的隔离就是一种恐惧,这种对疯癫的区分简单的只是给未被隔离的人们一种安慰,甚至是一种精神警告。作为被隔离的人并不会有所改变,而作为外面的人却因此改变,对于“疯癫”本身的抗拒使得我们相比于“被隔离的人”的表面疯癫更严重,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疯癫,姑且先称它为“未知的疯癫”,这样一种未知的疯癫其实才是最真实的。单纯的看来人们对于疯癫的嘲笑和边缘化是对“疯癫的人”所表现的,更深的来看则是一种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疯癫因素的抗拒和不接受,这才是“异己感”真正的来源,本就是从我们自己内心所释放的。
二、疯癫即死亡的认知
疯癫主题在人类不断的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实这种疯癫主题是对死亡主题的内在转换,但这种内在的转换并不能使死亡得到消解,而疯癫则会越过死亡继续的持续下去。
但是,死亡本身并不能带来和平;生命的结束使生命摆脱了疯癫,但是疯癫仍将超越死亡而取得胜利。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永恒真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堂吉诃德一生疯癫,并因疯癫而流芳百世;而且疯癫还使死亡成为不朽。[]
就这样看来疯癫并不能被认为是死亡,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死亡即疯癫,人类一直都在学习接受死亡,虽然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所消解,但死亡的阴影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我们的头顶。疯癫的出现正好为死亡的虚无带来一种具象的展现,很显然,人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将对死亡的抗拒转移到对疯癫的指责上,人们也普遍接受对于死亡的这样一种“新”定义。可是这样一种死亡疯癫的主题恰恰反映出了人类所具有的一切弱点,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认为错误的东西唾弃,实则内心混乱、行动愚蠢,这就像一种隐性的疯癫被理性强行压制,实际上需要迎接的是一种新的死亡[]。疯癫即死亡被人们彻底的认识,而其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却很难被我们所了解,这种特殊的关系就让人们在这当中产生了用以缓和的“异己感”。但是奇怪的地方就在于这样一种感受并不存在于“疯癫的人”当中,反而存在于正常人中,相比较而言“疯癫的人”可以说是不惧怕或者是不在乎死亡,又或是不知道死亡,就好像患有狂躁症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展开暴力,例如:自残、发怒等行为,作为未被隔离的正常人却是充满恐慌的,害怕自己因为一场疾病而死,或是因为天灾人祸,总在惴惴不安中,这就是一种“新”的疯癫扎根于许多人心中。
死亡难以解释的出现在人类社会,不是上帝,也不是撒旦,是疯癫。但作为疯癫是如何出现的,恐怕是一开始就有的,因为人类已开始就存在着诸多的弱点,例如:傲慢、游手好闲等。说到底人类最难以纠正的就是自身身上的弱点,以致于疯癫或者说是死亡也就从来没有打算放过人类,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几乎每个几百年就会一场浩劫,无论是自然灾害,又或是人类发动的战争,这好像是为了维持某种平衡,而疯癫在这其中尤其这无比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类战争。压迫与被压迫、争夺与被争夺,都是因为人类存在的弱点产生的,而这些弱点的领袖就是疯癫,而这也就难以避免的会有死亡的发生,并且是大批量的死亡,这样一种直接的死亡就是疯癫的武器,不关上帝与撒旦的事,胜利是倒向疯癫的。人类没有承认“疯癫即死亡”,却早已在行动、心理上显露无疑。
三、现代人突出的排斥心理
现今人类社会的“异己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现代科技的普及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多的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自娱自乐,希望享有更多的独立空间,对于他人的接触会感到厌恶和拒绝。福柯把疯癫分为四种,分别为:浪漫化的疯癫、狂妄自大的疯癫、正义惩罚的疯癫和绝望情欲的疯癫[]。就福柯对于这四种疯癫的阐释发现现在的人几乎没有不在其列的,第一种疯癫形式大可用塞万提斯的小说人物堂吉诃德为例,在一个不需要其实的时代做着骑士所做的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充满着漫无边际的遐想。现在每天买彩票、猜乐透的人不正是这种疯癫在现代最好的表现。再看第二种疯癫恐哪一个时代都不及现在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何以见得?自恋这种疯癫的具现在如今的微信朋友圈、空间、微博是不难发现的,并非说不可以在这一类社交网络上展现自己的生活或者想法,而是想要强调许多的人将这种虚拟空间变成了对自身认同的地方。第三、四种疯癫的表现可借鉴莎士比亚戏剧中麦克白夫人、李尔王形象来理解。若真的按此算来,现代人无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在我们遗忘的本体内都存在着疯癫的性质,可现代人的排斥心理则尤为突出,种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域之间都明显感受到这种或显或隐的“异己感”。疯癫的症状表现形式在现在也越来越繁多,例如:极度暴躁、疑神疑鬼、痴呆、抑郁症等。很显然,近年来抑郁症的得病率快速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有3亿人生活在这种状况下,在2005年至2015年期间增加了18%,基本上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名以上患病。[]每年都会有患抑郁症的人死亡,这样的社会现状让很多人感觉到担忧,但即便是如此人们的“异己感”也未曾消减,相顾无言、横眉冷对、心生厌恶的状态依然在每天不断的上演,让人不禁唏嘘。
就中国而言,近几年死于抑郁症的人不在少数,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病人死亡的看法却令人倍感无奈,因为可以说抑郁症就是“阴郁的疯癫”,很多人很自然地将这样一种死亡推给患抑郁症的人,都普遍认为是由于他们自身没有做好自我心理的疏通,更有甚者难以理解一个被现代医学定义为心理疾病的病也能将人逼向死亡。抑郁症在现今社会的快速增长就是一种人们“异己感”所导致的现象,就现代的医疗水平还没有能力治疗抑郁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明朗了,“知识即疯癫”也怎能够过多的奢望依靠现代医疗知识能够治愈抑郁症,仅仅就是疯癫与疯癫的对决,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呈现。只能是依靠疯癫本体与分体互相保持者比较良好的平衡。所以现在的社会下无不充斥着疯癫所带来的“异己感”,但作为我们本身来说是没有确切感受到的。
结论
病理上的疯癫因被人类所忌惮从了解它开始就被长期囚禁在各种治疗机构,而无形的疯癫从来都游荡在人们心中,为了抵御这样的不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烈的区分、对比,产生了具有普世性质的“异己感”。死亡也长期被人们所担忧,但其实这样一种感受不应该长期甚至是大范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个人或者是社会都会带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虽说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也因为这样一些极其的快速发展而影响到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网络时代也是将这样一种无证据的胡乱判断带到了顶峰,使用话语权和正确使用话语权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正是因为人类先前对于疯癫、死亡没有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判断,导致了如今人类“异己感”大盛,病态的疯癫与其之外的疯癫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而人类却还没与做好应对的准备,也只是以为的嘲笑与隔绝。怎样看待这样的感受是现今社会应该解决的广泛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疯癫与文明》;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邢红静、姚鹤鸣
【2】《判断是一种暴力——读福柯<疯癫与文明>》;200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马汇
【3】《主体的放逐:福柯文学思想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孙佳兵、蒲友俊
【4】《福柯对社会意识的重估——论<疯癫与文明>的启示》;青年教师报2007年05期:郑轶
【5】《眩感和日光:现代社会的疯癫诸相》;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孙菁
【6】《疯癫与理性的另一种可能性——读福柯<疯癫与文明>》才智2013年20期: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