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菊与刀》 读书报告

作者:许靖瑶
主要内容     
《菊与刀》读书报告

一.序言

1981年夏,金克木先生发表一篇文章,从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谈到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①。文章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①金克木:《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读书》1981年第6期),后收于作者的《比较文化论集》,三联,1984年。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①。

①《知性》杂志昭和二十四年四月号:《民族学研究》,昭和二十五年五月,第14卷第4号;《展望》昭和二十六年五月号等。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②。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③。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②《世界的日本人观、日本学总解说》,自由国民社,1982年,第260页。

③《日本人的自画像》1986年2月2日号,副田义也的文章。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显然,把这本书译成中文是值得的。经了解我国解放前后均无此书中译本,④乃决定动手翻译。所据英文原著版本是:TheChrysanthemumandTheSword,ByRuthBenedict,TheRiverside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1946;并参照了长谷川松治译日译本《菊と刀》,社会思想社,《现代教养文库第16种》,昭和三十八年第36次印刷。英文原著者注照译或照录,日译本注及中译者的补注则分别加“日译者”或“译者”字样。原著有鸣谢及索引,中译本从略。

④此稿译成后始见台湾黄道琳先生译本,书名译作《菊花与剑》,著者姓名译作潘乃德,桂冠图书公司,1974年初版,1985年第8版。定稿时曾稍加参阅。

现在,国际上出现“日本文化研究热”,诸说并陈,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我国一位学者举出六种主要学说并加以评论,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被列为第一种①。关于这本书的评价自应留给读者。这里我们想提出的是:所谓“文化”,其含义既有广义、狭义之分,也有观点不同之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文化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历史形成的特点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他希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典型”。②这段话很有启发。实际情况表明,同是封建主义,不仅东西有别,而且中日也不同;同是资本主义,也各有其特色。这种差异就是民族特征,其形成有历史的文化背景,其表现则为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这样理解不错,那末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自应从历史背景上考察,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下功夫,其结果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加深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推进对各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在日美交战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资料进行“遥研”。中国人对日本实感最深,关系最密,两国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当然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研究日本文化,这正是我们翻译此书的动机。至于翻译质量,限于水平和精力,难免舛误,敬希指正。

①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增杰同志所著《国外日本文化研究概况》一文,六种主要学说是:(1)“耻感文化”说(本尼迪克特);(2)“纵式社会说(中根千枝);(3)“集团性”说(〔澳〕G.克拉克);(4)“杂交文化”说(加藤周一);(5)“豪状文化”说(丸山真男);(6)“感情文化”说(堀一郎)。

②金克木:《日本外交史读后感》,《比较文化论集》第185,187页。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of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译者

1986年6月8日,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1、作者鲁恩-本尼迪克特【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2.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of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出版时间2007-11-1

2、出版国家中国

3、总体影响

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二.本论

1.(1)内容

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TheChrysanthemumandtheSword》)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但此书内容存有争议,作者也没有到过日本)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创造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2)结构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2.相关书籍

《武士道》《丑陋的日本人》

3.(1)学科理论

"菊"本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崔世广指出,"当然,这本书在理论分析及资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作者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搞清平均的日本人的行动和思考方法的模式上,而忽视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其实,日本人中也存在着阶层、地域和职业、年龄等具体差别,这些差别会带来行动和思考方法的差别。另外,她在分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时把其作为静止的东西来看待,而忽视了历史的变化,其实日本人行动和思考方法中存在的相互矛盾要素,有的是来自于不同场合,有的则来自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如看不到问题的历史的一面,就不能对日本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还有,由于作者没有到过日本,也存在资料和信息方面的限制等。以上这些,成为该书受到有的学者批评的原因。"

(2)学术观点

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菊与刀》自1946年出版以来已成了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尽管本书的写作属于委托研究,作者也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该书自商务印书馆1986年首次翻译出版,多次重印,这次华文出版社推出的系插图典藏本。该版的好处是,百余幅历代日本经典绘画,不仅可以让人略知日本绘画发展历程,还可为书中的某些论断寻找感性论证。

(4)评价

书评

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

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就是这一研究成果:一个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问题报告。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裕仁天皇宣读投降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三.结论

刀与菊便是这样一组矛盾。很大程度上,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的;是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的;是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的;是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的;是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的;是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的;是既勇敢而又懦怯的;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毫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自己的罪恶感所击倒。他们的士兵规规矩矩,但骨子里他们又生性叛逆。

与其他东方民族不同,日本人有强烈描写、剖析自我的冲动,他们既写日常的生活琐事,也写他们宏伟的全球侵略计划,其露骨程度实在让人惊讶。

对民族间的差异进行系统研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心。只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的人,才会有超乎寻常的宽容。……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是一样,如果人们还在战战兢兢地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只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解决办法时,文化的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这种人决不会懂得,了解其他生活方式的知识会增强对自身文化的热爱。

他们认为:只要各国都拥有绝对的主权,整个国际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而,日本必须为建立一种等级秩序而斗争。这个历史使命只能由日本来完成,因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等级制的国家,也只有她最了解“每人都摆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

四.参考文献《菊与刀》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