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汪曾祺——人道主义笔下的平凡人物

作者:张雅珺
主要内容

汪曾祺——人道主义笔下的平凡人物

【摘要】汪曾祺笔下所描写的几乎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他独特的审美和对于民间生活的情怀,使得他一直继承着师父沈从文作品中对人生与自然的情趣。这些平凡人在他笔下拥有人情美、人性美、生命美和传奇美,即使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足以温暖一整片心灵。

【关键词】汪曾祺、人道主义、平凡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以王侯将相、政治官员和知识分子为原型进行人物塑造和描写,对民间小人物的描写却是极少的。而汪曾祺却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者,他因为师父沈从文一句“要贴到人物来写”受益终生,汪曾祺认为人物永远是主要的,环境、抒情、议论都不能与之游离;作者的“心”要紧贴人物,叙述语言要和人物协调这才是小说学的精髓。沈从文创造了他的“边城”世界,汪曾祺也创造了自己的“高邮”水乡,从某种意义上他们都在“不知疲倦的写着一条河的故事”,那条河串起了无数的故事、风景和人生,他们都想做那河岸边的诗人。【1】汪曾祺所写的每一个故事都着实打动我,看似波澜不惊的背后却有着一股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渗透到你的内心,看到最后心都会莫名的被牵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人道主义。所谓人道主义就是重视人类的价值,特别是关心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关注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比如在《八千岁》中,八舅太爷找了八千岁茬以后,本来从不做保的他,因为受了其他米店老板的保才出了监狱,他终于是看通透了人生。文中写到“八千岁做了一身阴丹士林的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他的老蓝布二马裾换了下来。他的儿子也一同换了装。”吃茶饭食也不再吃两个便宜的草炉烧饼,叫了一碗三鲜面。汪曾祺笔下的八千岁本是一个有钱人,却也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很抠,就连对自己也不例外,小说中写到了他的生存状况,在我看来八千岁在汪曾祺的笔下变得幸福了,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花钱,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怎样用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明白了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汪曾祺说:“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情感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2】在他的作品中不乏体现这种人情美的地方,并且是不加雕琢的,是真正归于自然的美丽。在《大淖记事》中小锡匠(十一子)因为和巧云的关系被保安队的刘队长打了,人们并没有因为害怕得罪保安队而远离他,恰恰相反表现出来的是一派和谐的乡邻关系,“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文中用了一个“川流不息”来表现看望的人数,汪曾祺还写到“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不是讽刺,也没有用很多词来描写,却在读到的时候心中涌入一股暖流,滋润了心田。在《徒》中那位高北溟先生,一位很有才华和责任心的人,下定决心要将自己老师的诗文刻印出来,宁愿舍弃自己女儿上大学的机会,导致女儿的郁郁而终,虽然结局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却也着实被高老先生对老师的一片报恩之心感动。尽管我本人不是特别赞同高北溟的做法,但也不得不说高北溟身上有着让人佩服和学习的地方。汪曾祺笔下的人物融入了善与美,即使在文章中的背景是混乱的,普通人或者说主人公们生活的却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一切在你脑海中都是和谐的、恬淡的。论语中有“先王之道斯为美”“里仁为美”【3】恐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性美也作为汪曾祺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出现,人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而在中国古代孔老夫子也提出“性本善”的观点,而汪曾祺文章中的人物所表现的“性本善”是一种率真、自由,比如《大淖记事》和《受戒》中有两段对话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吗?”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吗?”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好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大淖记事》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的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受戒》

虽说是不同的文章,但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个片段都是对爱情的直接表达,这样的爱情可以说纯洁、美好、直接,并且还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无论是十一子和巧云,还是小明子和小英子,对于爱情的表达都是自然的,没有了躲躲闪闪,不会因为这个在当时敏感的问题而避而远之,相反这种直接的对话才是人们应该真正拥有的。就像是与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会因为任何东西就改变自己本身的价值观。汪曾祺自己也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4】这里的人性不是一种备受压抑的,而是富有诗意和美的东西,是一种人性的解放。

相对于人情和人性,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汪曾祺说:“能过度过困苦的、卑微的生活,这还不算;能于困苦卑微的生活觉得快乐,在没有意思的生活中觉出生活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皮实’,这才是生命的韧性。”他的小说中也不难得到证实,在《职业》中有一个卖椒盐饼子和西洋糕的孩子,大概也就十一二岁,每天都会挎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在街上叫卖,文中写到“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的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不难看出这个叫卖的小孩家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他吆喝的腔调被一些小孩编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但他没有表现出厌恶与愤怒,反而高高兴兴,大摇大摆的走着。这种韧性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东西,即使再难也要乐观的面对,就好像生活欺骗了你,但也请你善待生活。生活不可能总是充满惊喜,但未尝在平淡的生活中没有乐趣的存在,生命在这一群最普通的人民手中变得精彩,变得更加有了内涵。生命美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5】

一说传奇,想到的大多是英雄人物,极少有人会一开始就想到普通人。虽说普通人的传奇有别于伟人的传奇,却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传奇。在《鉴赏家》中有一个叫叶三的鉴赏家,其实这个人本是卖果子的,他和全县的一个大画家季匋民因为画而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说来也是奇怪,叶三一个卖水果的竟会懂得那么多画中的技巧,有时给出的的评价可也说得上是画龙点睛。其中有一段对话,对叶三刮目相看。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鉴赏家》

直到最后这位鉴赏家都是与画长眠于地的。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独特之处极易让人想到《庄子》中的一些故事,例如: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6】但这里庄子的传奇人物是服务于他的哲学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汪曾祺笔下人物的传奇却是一种趋向于民间思想的,就如《异秉》中的王二在其他人眼中就是因为拥有了“异秉”——大小便失禁,生活才会一天比一天好,更写到有的人在听到这个以后真的进到厕所想要验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异秉”。汪曾祺笔下的普通人对于传奇的热心和倚重是很浓重的。

汪曾祺说:“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不是悲剧。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7】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表现的人物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更多地是通过人物“个体”的人生命运和经历展开。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一个人物就是一个中心,或者说就是一个世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物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写意”的风格,语言虽质朴无华,却让人在读到时有了读诗般的美感,烟雨朦胧中体悟人间百态。常常是通过白描的手法表现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特征,总是寥寥几笔,却有一种真实的跃然纸上的莫名感觉,不过这寥寥几笔并不是没有内容的,汪曾祺总是在一些出人意料的地方着重渲染,就好像是一个特写镜头一样,人物也就是在这“镜头的变换”中的一种充分的体现。如在《晚饭后的故事》中有两处描写郭庆春小时候卖瓜的场景。

1他穿了条大裤衩,腰里插着一把芭蕉扇,学着吆唤:

“唉,闹块来!

脆沙瓤(口哀),

赛冰糖(口哀),

唉,闹块来!……”

2从陕西巷里面开出一辆军用卡车,一下子把他的西瓜摊带翻了,西瓜滚了一地。他顾不上看摔破了、压烂了多少,纵起身夹一把抓住卡车挡板后面的铁把手,哭喊着:

“你赔我!你赔我瓜!你赔我!”

卡车不理碴,飞快地往前开。

“你赔我!你赔我瓜!”

他的小弟弟迈着小腿在后面追:

“哥哥!哥哥!”

路旁行人大声喊:

“孩子,你撒手!他们不会赔你的!他们不讲理!撒手!快撒手!”

这两个片段所用的笔墨并不多,但是让我们很好的看出了这个孩子(郭庆春)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环境,描写得既符合穷人家孩子的身份和脾性,又凸显了这个孩子执着的反抗精神。不得不说描写的称得上是精妙。不过千万不能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是“粗枝大叶”的,因为他在处理细节方面也是很到位的,在他的小说《羊舍一夕》中有一段是描写老九被食堂管理员误解说他偷了碗,老九生气的场景。

老九把脸涨得通红,一句话说不出来,忽然嚎叫起来:

“我×你妈!”

一面毫不克制的咧开大嘴哇哇的哭起来,是的一食堂的人都喝吼起来:

“㗒噫,不兴骂人!”

“有话慢慢说,别哭!”

老九的那一句粗野的骂人的话,就足以表现他的人物性格了,还有很多的神态描写“涨”“嚎”“咧开大嘴”,老九的突然间就跃然纸上。

汪曾祺以普通人的视角去描写普通人,在平淡中寻找不平淡,在质朴中追求不平凡,是深深打动我的地方。汪曾祺认为苦瓜是和文学创作有关的:首先要承认它是一道菜,作家应该什么都尝一点,不能偏食;苦瓜有各色吃法,文学作品的评论也大可仁者见智;苦瓜有些像瓜又有些像葫芦,有些作品在风格上也是四不像,但不妨碍他的成功。【8】汪曾祺老先生不能不说是一位成功的民间文学艺人,因为自然纯朴感动了他的一生,也带个我们无限的感触,是一位真正的具有民间情怀人道主义者。

【注释】1、《汪曾祺集》,花城出版社

2、《汪曾祺全集》,第三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论语学而》,《论语里仁》

4、《汪曾祺集》,花城出版社

5、《汪曾祺全集》,第四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4

6、《庄子》,庖丁解牛篇

7、《汪曾祺全集》,漓江出版社

8、《汪曾祺集》,花城出版社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