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郑振铎最早发出了“要求一本比较完备些的中国文学史”的呼吁,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从事文学史的撰著工作,他的代表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今天我们就来说这位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的》的成就与不足。
1938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与他出版的其他书相比,这是一本命运寂寞的书。问世之际,中国半壁江山战火弥漫。而我在图书馆找到它,并翻阅它时,最令我吃惊的是,这本书既没有前序也没有后跋,也未附有插图。我想,在当时兵荒马乱之际,能出版也已经很不错了吧。
此书是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壮年精力,半殚于此”。
这本书的主要优点是:材料丰富广征博引
先生此书是我国较早的一本俗文学史,出版后即有读者指出:“这一部著作,起自先秦,下迄清末,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所以,材料丰富,引证广博。”关于此书的成就,我认为,首先是填补了空白。我们知道,我国民间文学的科学研究起步于“五四”前后,从那时始征集民歌,创刊《歌谣》周刊,编选各种民歌集、故事集等,但是,直到上世纪30年代,大部分研究者的注意力都只在当代民间文学,较少有人像先生那样着眼于整个俗文学史。而如果没有历史的参照与借鉴,当代民间文学的研究难以深入与突破。因此,此书的问世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是提出了一些理论。正如先生所说:“惟因评断和讲述多半是第一次的,故往往也有些比较新鲜的刺激和见解。”关于俗文学的特质,书中指出有六点:一是大众的,生于民间,为民众而写作,为民众所喜欢,故亦谓之平民文学;二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不时被许多人发挥与润改,很难知道原作者与确凿的产生年月;三是口传的,流动性的,随时可能改样,到被写下来时方有定形;四是新鲜的,但又常是粗鄙的,有的地方描述很深刻,有的地方便不免粗糙;五是想象力往往很奔放,气魄往往很伟大;六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包括外来的事物,外来的文体,这种理论也是十分具体和详尽的。
再次是具体论述中颇富新见。尽管《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该书相隔不久,其中在个别问题的看法上却也有一些更新。例如,前书中指出《诗经》中乱世的悲歌与民间的恋歌乃是其“最动人的双璧”;而在该书中则进一步指出:“《诗经》里‘里巷之歌’近年一般人只知道‘桑间濮上’的恋歌;这一部分的民间恋歌自然不失其为最晶莹的珠玉。但尤其重要的还是民间的一些农歌,一些社饮、祷神、收获的歌。古代的整个农业社会的生活状态在那里都活泼泼的被表现出来。”
当然先生此书还是有一些不足的,例如:坚持学派尚有缺类。
正因为此书是开拓性的著作,所以缺点也是不可免的。在我看来,主要有这样一些不足:一是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有过分夸大之处,对变文之类的宗教迷信的内容也未予以有力批判;二是还有缺类;三是若干论述的举例或有不当,如刘邦的《鸿鹄歌》、王褒的《僮约》等,这些错误郑先生后来也有过反思和检讨。除了这些,还有先生对于“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狭义)的界限有时分不太清,也可能是我能力不足,不能分清楚。
总之,我认为,《中国俗文学史》虽然有些不足,但其成就也是远大于其不足的。而且该书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珠联璧合,均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必读之基本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