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乌合之众》读后感

作者:李健鹏
主要内容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相信的。也许我这种相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

勒庞认为,群体是由多数人凑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因为非常松散,所以缺乏理性的统一,最终导致缺乏判断力与批判精神。在这一基础上,勒庞进一步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一旦融入到某一个群体中,即使其思维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也会因为群体的非理性因素而使其独立思考的理性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于变得轻信、盲从与极度狂躁、缺乏耐性,根本没有个人的主见。他据此自信的论断道:“群体只能接受粗糙的逻辑论证过程,他们只具有伪推理能力。”为了说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勒庞以法国大革命等典型时期的政府更迭时代为论据注脚,进行了逻辑较为严密的分析。

客观上讲,勒庞对此所做的论述是非常富有洞察力的,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勒庞的论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革命时代,尤其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罕见的政局动荡的时代里,人的心理极易产生一些变化,这个时候的所谓群体的心理特点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的样本是值得推敲的。不过,勒庞的这一论述倒是对司法活动有一定的启示。如果我们把司法的受众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待,那么也可以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作出一些试探性的研究。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庞勒这个帮助“资本家”剥夺工人学习权利的理论支持最后会得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结果。而且,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确实就在他的预言下继续前行着。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