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柴静的采访情感色彩很浓,不像是个记者,像是个要伸张正义为民做主的清官。所以前半部分叙述她到央视以后逐步成熟的过程,从采访过程中会哭到抑制自己的感情,后半部分就讲述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经历。
读柴静的文字,始于她那篇关于野夫的文章,然后看了她那段“为祖国骄傲”的演讲。我在高中课堂上分享读书摘抄时,读了柴静的这段演讲词结尾:“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念完后很激动。
这段话也许有人觉得矫情,觉得煽情,但在我看来是很实在的。一个人在何时何地被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文字打动乃至引起深深的共鸣,是由她的经历决定的。
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看不下去了。过了几天认真反省和察觉,发觉是一个叫做“嫉妒”的东西让我无法平心阅读下去。嫉妒什么呢?嫉妒她的工作令她有机会那么早那么多参与社会,脱离蒙昧,嫉妒她的身边有那么多良师益友,不断给她敲打和提醒;嫉妒她在写这本书时思想已经如此深刻,而我到了她那个年纪时又会是怎样不堪的光景;嫉妒她不仅有思想还漂亮,不仅漂亮玩起反讽和幽默还那么可爱;嫉妒她的确在她的位置上努力看见并且真的看见,而我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着双眼胡冲乱撞。就像有一阵儿我嫉妒所有北京的朋友一样,觉得他们似乎用着和全国人民不同的脑袋,思考着不同的问题过着不同的生活,和我的太不一样了!
我在《看见》这本书里看见的,是一个年青人从蒙昧到睁眼的不断自省,是努力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挣扎。她的看见与看不见,和我们并无分别。我也是从小把教科书和老师言语当作真理的人,也是自以为高尚纯洁站在正确一边的人,也是内心习惯评判常常咄咄逼人的人,也是把文艺当生活把生活分对错的人。这不过因为无知。我从不久前开始才渐渐理解到,宽容是智慧不是美德。因为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事物,才懂得真相原本是一个无数分割面的球体。我的选择乃是我立场的必然,他人也一样。
以前我总是急着站队、下结论。现在我反而不愿很快表态,因为最初看到的太片面,即使了解更多情况,也已然难下判断,因为对与错、是与非,并不绝对,而更多在于立场。当你设身处地去考虑,就会变得宽容富于慈悲。也看起来更懦弱,也更无情,更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