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的儒家思想
摘要:苏轼一生才行高行,却宦官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等蛮荒之地,但是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的态度乐观豁达的去面临各种问题。他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这些都是因为苏轼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
关键词:苏轼儒家思想
苏轼自幼接受爱物任人,经世济民的儒学思想,从而才会成就他的“奋历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直到他进朝为官后。他殚精竭虑,积极上书,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希望能够改善民情。这种关心国情,体恤民生的“入世”精神,正是儒家思想在政治房名所倡导的。
苏轼这种思想正是那种德治仁政的思想,体现在处事行为上面就是忠君爱民。但是他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敢于直言敢谏,公心为国。才会导致他既不取悦于变法新党,也不客力费新法的旧党,所以他才会辗转周折,只得屈身于海南荒芜之地,然而即使被贬他也恋恋不忘君主朝事,认为“丈夫重出出,不退要当前”。在他的诗歌中很大一部分都体现了他的政治目标和向往。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这都是苏轼所希望的,即使他被贬,也还是希望积极入世,为国效力.
当然,报效国家是苏轼人生目标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歌中还有一部分是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官吏横暴的,他所表现出来的为民的那一部分思想,也正是儒学中“仁”的体现。比如
在他的《荔枝叹》中。诗先写古时进贡荔枝事,以纪实手法,追思汉唐贡荔之害。再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最后写近时事,对民众遭受祸害深切同情。诗是一首讽谕诗,也是一篇直指时政腐败,痛斥奸佞争新买宠的政论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惠州盛产荔枝,苏轼写了多首荔枝诗,往往结合朝政身世,抒发自己的感慨。由此可见,即使苏轼被贬,也还是会忧国忧民,积极入世。
苏轼的这种处厄无怨,积极处世,这是一种难得的儒家士君子风度。“士以气为主”“士君子以道事君,以道义为支撑,必然培养为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士存高气,则包含宏大,胸节迈伦,有独立不倚之人格。”即使他身处逆境,也还是会自我调节,积极入世。他的诗歌虽然也有陶渊明般的超脱消极,但是他并不像陶渊明那样,他始终都是渴望为国效力,积极入世的。
所以说,苏轼这种政治人格正是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的。而正是他的这种思想,才会导致他即使身受逆境也还是渴望入世。
参考文献:《文学遗产》《东坡词研究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