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someone changed your life forever —一本关于爱情的书,却不止于此

作者:席心雨
主要内容

someonechangedyourlifeforever

—一本关于爱情的书,却不止于此

一.作者简介(2000)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1921-1995)是美国当代最重要、最具话题性的女性作家,她开创了犯罪小说中的“海史密斯流派”,代表作《天才雷普利》奠定了其在类型文学中的地位,她的《火车怪客》于1955年被希区柯克改编成电影。无论是侦探谋杀故事、惊悚短篇作品或女同志议题,在全球各地广受欢迎。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说及短篇小说为主,她常年旅居欧洲各地,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远胜于美国。在世时,海史密斯曾以《天才雷普利》及《双面门神》分获法国侦探文学奖、爱伦坡奖以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发的银匕首奖;近年来,随着各国评论家们不断发掘其作品的内涵,她身后的声誉甚至比生前还高。在数年前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作家中,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仍高居榜首。

二.《盐的代价》

1.作品简介

《盐的代价》(又名《卡罗尔》)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部女性题材的作品。本书辗转多次于1952年以精装本的面貌面世,获得了一些严肃且可敬的评论,但真正的成功来自一年后的平装本,销售了近一百万册,当然读者的人数远远超购过这个数字。

2.故事背景

在莉莉安·法德曼的女同研究专著《OddGirlsandTwilightLovers》中,我们可以看到50年代美国女同性恋群体生活的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社会不容忍任何偏离主流的身份与行为,而且因为二战过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形势紧张,美国社会也一样处于压抑的状态。而同性恋们的生活环境也是如此:“警察会搜查女同志酒吧,盘问男性化打扮的女性,同志被认为是精神病。”而廉价的流行小说将女同志描绘成勾搭纯洁少女的恶魔,结局多为自杀或被男性拯救。但这样污名化,却也为那些困惑的女性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的渠道。

3.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关于“crush”的爱情故事,主角是两个女性。故事讲述年轻女孩Therese在纽约追逐戏剧表演梦想,却只能在百货公司做售货员。圣诞节前夕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金发女人carol在百货公司偶遇,对现状和环境都感到绝望迷茫的两人开始书信来往、电话传情,甚至开启了一段公路旅行,最终发现彼此找到了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50年代美国)同性恋是不被允许的,Therese的男友Richard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carol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在她们的公路旅行中一路跟踪调查,希望在离婚诉讼让中carol一无所有,carol发现丈夫的恶行并不得不与Therese断绝联系,专心准备离婚的事情。最终carol放弃了抚养权,再次寻找Therese,在故事的最后,Therese坚定的走向了她。

4.主题:

《盐的代价》在探讨的主题上几乎是50年代隐忍的感情,讲诉一段“禁忌之恋”与当时女性的困境,“冲破性格的局限而去寻找自我的探索”。她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作品本身续承了整个女权主义判史上的一系列观点,除了表达爱情本身,还有很大程度上在批判性地撕扯男权社会语境下,试图去重组女性主体性并且回归到非建构的女性欲求上。

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但我支持女权主义者们一直奋斗的目标“不是特权而是平权”。书中关于50年代美国社会的诟病以及人性的解刨,是值得深深体会的,以致于当时因为本书题材敏感,海史密斯被多次被拒绝出版,她本人也在四十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作者。

5.为什么叫《盐的代价》?(thepriceofsalt)

为什么海史密斯会把这本书取名为《盐的代价》?

“这个典故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19:26),罗德的妻子(Lot’swife)一事。Lot的妻子因为在逃离的路上没有听天使的话回头看而成为了盐柱。以海史密斯的个性,她用罗德之妻子的典故,并非指原意“对旧城旧制度的留恋”,而是用索多玛,代表离经叛道的欲望和欢愉。这个解释来自《Carol》电影编剧PhyllisNagy在戛纳记者招待会上的回答,PhyllisNagy对《盐的代价》和海史密斯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成功改编成为电影剧本。

ThisseemsareferencetothepassageinMatthewfromtheBible:“Yearethesaltoftheearth:butifthesalthavelosthissavour,wherewithshallitbesalted?Itisthenceforthgoodfornothing,buttobecastout,andtobetroddenunderfootofmen.”

在AE的讨论里,作者给了《圣经·马太福音》的reference:

CUVMP译本:“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所以“盐”应该是指代“一切最有价值的事”,比如快乐,激情,爱,等等。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而在本书中它隐喻了女主们的处境: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从2015年导演托德海因斯将《盐的代价》改编为电影《carol》(《卡罗尔》)并在国际上大获好评。,该书开始多次再被出版。并且改名为《carol》(卡罗尔)。在中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卡罗尔》2016年3月第1版;由电影带起来的电影英文原著是由W.W.Norton&Company;MovieTie-In(2015年11月9日),London出版的英文版《carol》。此后,德文版,日文版,台湾版也相继问世。

三.与《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的对比(1500)

1.两部作品简介

近几年,同性文学作品和同性电影作品中,最具有讨论性同时也最具影响力的便是由《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以下简称“《蓝色》”改编成电影《阿黛尔的生活》。和由《盐的代价》改编成电影《卡罗尔》。这两部电影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同的两股热潮,同时在电影界大放光彩(均在戛纳电影节获奖)。

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作家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讲述了年仅15岁的阿黛尔原本有着普通的人生,她有着帅气的男友,谁知在街头偶遇蓝发女孩艾玛后,两人的“同性之爱”不可抑制地爆发了,而这段感情也彻底颠覆了她们两人生活。

2.相同点

对比两部作品,相同之处在于讲诉的都是女同性恋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构建都是一个单纯可爱,正处于迷茫中的女生偶然遇到了一个充满魅力且正好填满了自己生命中空缺的一部分的人,继而开始一段有关于爱情和成长的激情生活。

我认为这两部作品最大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是她们获得一致好评的原因:并不完全只是有关同性之爱,禁忌之爱。而是她们的主题在于探索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也就是你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个宇宙所有人事物的关系。这其实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无论你承认与否,无论你是哲学家还是个无知又善妒的情妇。

在这两个故事里,我们都看到了“爱”与随之而来的“欲望”。存在于她们之间的欲望是一种冲动,减弱了她们的迷茫无助,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奔驰起来。爱,是一种不顾一切,是同时能让两个故事的女主角们放弃一切本乡彼此怀抱的源泉。

两本书的创作者站在她们的整个人生里,看待那段爱情,而不单纯是爱情故事。生命宛如幽静长河,每一条小小的支流,最后就那样改变了大河的流向。

2.不同点

首先是《蓝色》是以漫画的形式讲诉的故事,《盐的代价》是文字类的小说。其次这两段是两段感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不同。《蓝色》发生在21世纪的法国,《盐的代价》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然后是故事的背景环境,人物构建,故事情节,以及所讲诉的一些细微议题不同。

《蓝色》是一部讲诉法国青年青春年少生活的生活记录片,是年轻人们非常放肆的喜欢与大胆尝试,以及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两个少女对爱情,对生活的狂热追求。一段充满荷尔蒙与激情,“一往无前肝脑涂地却甘之如饴的年少记忆”。它是一抹诱人的蓝,是夏天温暖的海水,是被阳光侵蚀的少女脸上的微红。

而《盐的代价》是部年代感和美国感极强的“成熟恋爱故事片”,一部不该添上“同性恋”的非常纯粹美好的灵魂爱情片。她褪去了青春年少的青涩,多了成年岁月带来的小心翼翼与进退取舍。它是午后微凉的红酒,是爱人温柔的双手,是一曲娓娓道来的钢琴声。

《盐的代价》更多关于家庭,社会。一种偏艺术化的“美”,更加的克制,无言。好似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一张印象派画作,一朵含蓄纯洁的雏菊。《蓝色》更多的关于成长,未来,理想,自我认知。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一张写实派画作,一朵热烈奔放的玫瑰。

“一梦十年,曲散人终”。

我很认同一个说法:“《蓝色》是对爱的探索,《盐的代价》是对爱的克制。”

在对社会的影响方面,两部作品均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效应。《盐的代价》问世后,为当时美国许多沉默无助的同性恋者们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精神支持和未来的导向;《蓝色》改编的影片在戛纳获奖后,在全世界特别是法国的媒体上引起很大轰动。而之后没过多久,法国总统就签署了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在主演蕾雅·塞杜看来,影片从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我个人对两个作品的感受来讲:《蓝色》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忧郁温暖的颜色——蓝色,让我去思考我现在的青春花季。毫无疑问的讲,《盐的代价》和电影《卡罗尔》近乎改变了我的一生。

五.《盐的代价》与电影《卡罗尔》(2015)(2000)

1.电影简介:

导演托德·海因斯于2015年5月14日将《盐的代价》搬上了电影荧幕上,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映后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有人说他的电影是女权和女性的结合。在他的女性电影、或是色彩鲜艳的情节剧中,他都有独特的见解。他相信爱意可以诞生在任何部“恰当”的地方。从《天鹅绒金矿》到《远离天堂》,再到《我不再那儿》和《幻世浮生》,这些作品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托德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风格,又带着明显的托德印记。

在基本忠实于原著风格特征的前提下,编剧菲利斯·耐吉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进行细微调整。整体上电影版扩大了《盐的代价》的主题内涵,并借助极其丰富的视听手段和电影语言完成了对小说的改编,使它从保守时代下的禁忌之爱转变为一段内涵丰富的爱情故事。

《卡罗尔》的演员,两位女主角,就是观众看电影前的心理保障。一位是两次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凯特布兰切特。《卡罗尔》也让她获得15年及16年奥斯卡,金球奖的多项女主角提名。一位是凭借《龙纹身女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鲁尼马拉,凭借在此片中的精湛表演获得201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这部电影也同时在各大电影节中获得多项提名,获得诸多赞誉:

“《时代周刊》犯罪小说大师NO.1最温柔隐秘的一面;”“《断背山》上映十年后又一同性题材经典作品;”“2015-2016年度横扫各大电影颁奖礼”;“最受瞩目的改编作品;”“超过一百项业内/评论界提名;斩获超过40个奖项”。。。

由于影像艺术和文字艺术在叙述手法上的不同,创作者在社会背景,艺术理念以及爱情观上存在差异,电影并不是原著的完全复制品,而是基于原著的二次创作小说《盐的代价》借助文字再现保守时代下的禁忌之爱。《卡罗尔》依靠光影和声音的电影艺术让个人欲望冲出时代舞台,反思当代人的孤独和女性的成长。毋庸置疑的是,电影《卡罗尔》是一部极具艺术美的经典之作。影片从内涵主题,情节安排到人物设置,摄影音乐都达到了极致,从而完成了对原著的超越,也正因如此,这段“上世纪的童话般的恋爱故事”也以电影的方式再现。

两位女主在电影里的表演,和她们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让这部本就精彩的佳作愈加完美。演员和角色巧妙的融为一体。看完之后观众会发现,凯特就是卡罗尔,鲁尼就是特瑞斯。这部电影的美妙不在于情节或者结局,而是女主角之间眼角眉梢的细腻观察,举手投足的深情探望,默不作声的殷勤切问,静默无言的了然于心,将女性的心理写的无比细致,爱怨嗔痴都直指内心。

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台词,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但却将细腻做到了极致。她们好像两朵玫瑰花,一朵华丽盛开,一朵含苞待放,风雨过后的她们,低调的散发出了浓郁的清香,而这份爱情,宛如一杯怡人的红酒,轻轻抿上一口就可以安安静静在窗前坐一下午,再抿一口,整个人都会醉,你不会醒,你不想醒。

2.我的感受

同原著一样,电影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夺得2015年影评人协会四大奖项,并荣获包括“最佳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剧本改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奖项提名,她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同性电影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此版声誉,让《盐的代价》再次在多国出版。

幸运的是,201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了此片。2016年4月21日,我北上,北京五棵松成龙电影院最大的影厅里,座无虚席,我终于在电影院里看到了这部佳作——《卡罗尔》。

“冷静而热烈,含蓄而奔放,通篇不着爱字,却又处处生情,我的一生最佳。”

但是,客观来讲。一方面,carol是个理智冷峻,却也深情洒脱的女人。因为年龄差异,她有着Therese所不具备的眼界和意识。她深深地明白自己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却依旧努力去争取追求爱的权利。《盐的代价爱》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丰沛,是电影《卡罗尔》两个小时的叙述所不能及的;另一方面,电影改得太迎合观众。根据原著,派翠西亚所写的是Therese选择了carol,而不是carol选择了Therese。

六.结语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15年11月14日。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2007年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复印本,离现在已经两年多了。这几年,我收藏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发行的《卡罗尔》的场刊,海报,《盐的代价》的新版原著,蓝光碟和原声碟。

我相信,世界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多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需要尊重,尊重他人就要尊重她的思想,她的选择,她的立场。我们可以不认同别人的观点,但是不能剥夺别人爱的权利,而在纯洁的爱情面前,没有什么是卑微的,没有什么是羞耻的,《卡罗尔》不论是在几十年前,还是现在,或者未来,都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佳作。

“十年《断背山》,十年《卡罗尔》”,当下一部《卡罗尔》变得明亮,自信,勇敢的时候,我们世界的格局也将更加伟大。我们努力生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堕落的本质,就是逆着自己的天性生活。”这句话时时刻刻都环绕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能够在这形形色色的混沌世界中,保持真我。

这部电影,这本书,恰时的出现在我生命中,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让我更加执着去追求自己所爱。正因为和《卡罗尔》的相遇,我发现了我人生中的挚爱——电影。对电影的感觉就像是就像是突然找到了那块心里空缺的地方。而我也决定在本科毕业后去美国学电影,很庆幸的是得到了我父亲的支持。在我高考前一个月,我的父亲给老师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说我要去北京检查身体。其实我是去参加北京电影节,去和我的《卡罗尔》相见。我很感激我的父亲一路的支持,激励着我认真学习着我所热爱的电影艺术。这些年我经常独自旅行,走过许多的地方,看到过许多美景,遇到过许多的人和事,可是都没有一部《卡罗尔》带给我的感动多。

这本书,那部电影,或许她并不足以打动你,但是值得你去体味爱情的美好。这样的美好,每一个曾在自己青春年少深爱过的人,都会懂。如果你也曾经或者正在绝望的爱着谁,大概你就会明白,这部电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大概是最好的止痛药。

“someonechangedyourlifeforever”,“somemoviechangedyourlifeforever.”我想即使如此。

“Myangel,Flungoutofspace”.

我看见,她笑了。

参考文献:

(1)《卡罗尔》,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2)《Carol》,Patricia,HighSmith,W.W.Norton&Company;MovieTie-In(2015年11月9日),London

(3)《盐的代价》,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社,2007.

汉语言文学

163010210

席心雨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