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艺术的归家—— 浅谈《艺术与归家》

作者:席心雨
主要内容

艺术的归家——浅谈《艺术与归家》

最近我正在做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杨扣教授(苗族)回四川兴文寻根的调研报告和微纪录片,“寻根”与“归家”其实最浅层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回到最想到达的地方。现代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是“归家”,它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极其强烈的渴望,不论是年少时,年轻时,或是年老时,“归家”都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呼唤。将”艺术“与”归家“放置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从脑海里跳跃出来的是”艺术如何归家?”的问题,痴迷于电影艺术的我,本就对“艺术”怀着一颗敬畏而忠诚的心,也或许有着一颗”不看艺术我会死“的心,这更让我有去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艺术与归家》的作者余虹选择了20世纪欧洲著名的三位思想家尼采,海德格尔,福科的哲学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引言,尼采,海德格尔,福科,结语,以及附录。作者提出了以权利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来问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问。”归家“暗喻着尼采,海德格尔,福科”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最本真的世界,以此为论点来考究三为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象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的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并以三位思想家最根本的相同点:现在人没有居住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居住的”最本真的地方,从而逃离现代人所处的世界,回到“应该”存在的地方,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最根本的哲学使命。这本书通过对这三位思想家后形而上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全面揭示一种被现代社会所隐藏的“人与存在”的关系(即是“生存关系论”),进而需要去重建这种关系,来构建一条由此被发现的应当存在的“归家”道路,从而实现“归家”。

一:余虹先生的“艺术”

在外界评论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号称”比较研究“,却流于介绍,对象的问题域完全遮蔽了作者自身的问题域,也许是太认同了吧。”这个问题,也是我同样感觉到本书稍有些疑惑的问题。作者在将尼采,海德格尔,福科的思想做了详细的解析,但是,这些作者对于三位思想家思想的介绍以及剖析整个整体部分,都做得十分精彩,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三人思想的精髓展露无疑。而这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你在洋装别人展示别人的思想,或者说是这好像是你偷去了别人的思想,”可能从小,我们会有一种观念“一本书的作者,不论这是故事小说,还是学术书籍,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作者个人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但是这本书就不同。或许正是别人所说的,或许是余虹先生对于这三位的思想有很大的重合之处,有多共鸣,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没有那么多”作者与人物“的界限。

二:余虹先生的“归家”

这本书最大的论点便是它应该是余虹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camus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一开始读这本书的会有一种疑惑便是,为什么艺术要归家?在我的世界里所理解的是艺术是永恒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也是永恒存在的,回望世界历史旅程中,数不清的艺术家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去成就自我,成为自己。或许,这就是余虹先生选择的”归家“,而正因为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在研究三位思想的同时也在阐述着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心契如符,道出了作者的心迹,正因如此才能写出如此具有才情的书。在余虹先生最后的一篇博客《一个人的百年》中,其写道:”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理由,他人那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余虹先生是一位自杀的普通人,更是一位意义的追求者。

评价:

对于我来说,本书中理解要深刻海德格尔那部分,是很难的,能力有限而又见识浅显。但是,尼采和福科那部分,脉络清晰,本书的切入点是艺术,与书名是完全相照应的,不是单纯的美学或者艺术理论,而是通过对三位思想家的形而上学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很好的去解释标题中的“艺术”,“天,人,神”共存的观念,以及人与存在,命运与自由,这些常常困惑于常人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转换为一种简单的关系论,从而去剖析这种关系,去找到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余虹先生在结尾里所言:“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现时代一切真正的意义上的诗与思都是“归家诗“与”归家思”。不同的只是:家园各异,归途有别。这是我们在尼采,海德格尔,福科那里看到的景象。”余虹先生已经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家路”而且勇敢的用了这条路,正如同很多选择自杀的思想家艺术家一样,或许是为了寻求那个精神的原乡,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那个应当存在的适合自己的真实的世界,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也让人的灵魂变得有趣,让你成为你自己。希望余虹先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家园。

我仔细阅读了这本看似”晦涩难懂“且”枯燥无味“的书,发现看完之后有了不一样的收获,而去了解到关于作者的一些信息。将作者与书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印象。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文中一些观点的理解存在”似懂非懂“的状态,其实就是不懂,因为对于文字的三位思想家均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理解到的只是凤毛麟角,所以导致理解浅,思考浅显,而所做的读书报告也显得很单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需要查找的专业术语,资料内容等等,没有去进行仔细的搜寻,及时的去补充知识的漏洞,这也是导致理解比较浅显的原因之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