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盐的代价》启发了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

作者:席心雨
主要内容

《盐的代价》启发了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

摘要:美国学者TerryCastle认为《盐的代价》启发了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因为当中的“老少配”+“出走旅行”撞梗,当然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据说纳博科夫不喜欢别人用其他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或者是通过他的生活经历来解读他的作品,当然,我想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即“本我”,“超我”,“自我”来分析《Lolita》。即使是纳博科夫这样想也不能够阻止人们对于他的作品的研究,因为他的作品实在是太经典了。

“斯坦福大学某文学教授一口咬定纳博科夫在写《洛丽塔》之前一定深受《盐的代价》的影响,因为后者的两位忘年恋女主角“为了追求自由,忠于爱情,展开了一场横跨全国的飞车之旅,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洛丽塔》中,亨伯特和洛丽塔也有相似的年龄差距,也有突破禁忌的性爱,也在书中携手亡命天涯。。。沿着这样轻佻的逻辑,恐怕电影学院的教授们也毫不费力地论证出,几乎所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公路片——尤其是《末路狂花》——都是《盐的代价》的衍生产品。”

上面这段话出自《卡罗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的结语中,当然像上述的说法有他的可信之处,而我接下来就上面的说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洛丽塔盐的代价纳博科夫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一.《盐的代价》启发了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

(一)时间

1.故事发生时间上看,《盐的代价》和《carol》的故事都发生在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社会,那时二战结束,世界形势重大的变化,冷战的爆发初现端倪。

2.从小说出版时间上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盐的代价》辗转多次后于1952年以精装本问世,销售了近一百万册,当然读者远远的超过了这个数目。而在50的美国文坛,抑或是世界文坛,这无疑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Lolita》于1955年9月25日出版,纳博科夫在自序里讲这个故事最初的灵感来自于1939年末或是1940年初的一条新闻,但是后来不满意进而销毁了。1949年他再次处理这个主题时,决定再次提笔继续进行创作。在1954年春,书稿抄写完毕,才准备开始出版。两本书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前后相差2.3年时间。纳博科夫创作《Lolita》期间跨越了6个春夏秋冬,而出版时间距《盐的代价》出版也迟了差不多2年多。

或许这本书让他在阳光下,窗前书桌上辗转翻看了好几遍,亦或许这本书让他在那几年的旅途中思考良久。我们不知道,他没有提及,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两本书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3.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特鲁雷德,怀俄明州的阿弗顿,亚利桑那州的波特尔以及俄勒冈的阿什兰等地进行旅行研究,而在《盐的代价》里,Carol和Therese在公路旅行中也经过了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等地。不难看出,抑或是我们猜想,纳博科夫或许看过《盐的代价》。一方面是因为《盐的代价》的销量在当时的美国也是十分可观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海史密斯在50年代的美国文坛,电影界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二)人物构造

这两本书,《Lolita》里一老一少,一男一女,讲述两位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盐的代价》里讲述的也是一老一少,两位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只是Therese和Carol之间的年龄差距没有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那么大,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和故事设置都是“老少恋”和“禁忌恋”。

《Lolita》里,亨伯特年纪差不多37岁左右,(书中提及他生于1910,和洛丽塔妈妈结婚去游湖有写“如果这是1447年,而不是1947年”说明那是1947年,他37岁左右)”。同时他还是个“高大英俊,富有魅力的男子形体”,这是亨伯特自己形容自己的话。爱慕他的洛丽塔的妈妈赫兹太太则是这样形容他的:“矜持含蓄,稳重得体的“英国派“教授”,如此一个文质彬彬学识渊博的教授,带着传统的英国派的绅士和浪漫,自然是魅力无限。

《盐的代价》里,Carol是个年纪在30岁到33岁之间的成熟女性,“她高挑美丽,修长的身子穿着一件开襟毛外套”。“她的眼睛是灰色的,虽没有散发的光泽,却睥睨一切,仿佛打了光或着了火一样”。这是在Carol和Therese在百货大楼柜台第一次相遇的时候,Therese眼里的Carol。“那女人越来越近,Therese听到自己的心跌跌撞撞地追上流失的每一分钟,脸也发烫了起来。”从这里的面部描写中,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Carol是个极其优雅且时尚漂亮的女性,自然能随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纳博科夫在塑造的“亨伯特”和海史密斯塑造的“Carol”。在年龄,人物形象的设置上,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相仿的年纪,外表独特精致,“一个装扮绅士,一个时尚优雅”同样的拥有在那年纪该有的魅力与学识,且与书中另外两位主角相遇的时候都是处于“空窗期”。

那接下来我们看看另外的一个主角:

Lolita,年纪差不多12岁(接近13岁)。原文写“到一月一日,她就十三岁了。”与亨伯特之间相差了25岁左右,“噢,看上去很美,很美,很美!”这是亨伯特第一次见洛丽塔时说的话,书中花了太多的语言来描述亨伯特遇见洛丽塔时的心理活动。不过我觉得形容洛丽塔,还是这句话最合适:“不,她是个很美,很美,很美的小女孩。”

Therese,19岁,正值花季,一个漂亮可爱,敏感多思,同时很有理想的年轻女生,她富有极强的自我思考能力,同时又对未来充满迷茫,拥有称为舞台工作者梦想的她却只能在百货公司当柜员。至于Carol对她的评价,书中零零散散有一些溢美之词,但我觉得还是“Myangel,flungoutofspace.”更适合。这句话在书里,Carol向Therese在不同时间地点讲了两次,一次是在两位主角第一次约会午餐的时候,也就是正式见面时;第二次是在公路旅行中,两位主角终于正式确立关系的时候。当然,电影《Carol》中,RonneyMara饰演的Therese完全符合我心中的“她”。在年龄差距上,Therese和Carol之间相差了12.13岁左右。

两位作者在塑造书中另外一个女主角的时候,赋予了她们年轻美貌,活力与激情,可爱是她们共有的代名词。洛丽塔和Therese固然有许多的不同,这与她们的年纪,生活环境以及性格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她们虽矮小瘦弱,却有看不见的勇敢和自信,这些女生最美好的品质在这两位女生身上展现出烟火一样的颜色。洛丽塔是艳丽却刺人的玫瑰,Therese是洁白灵动的百合。在两人都在经历青春的不同阶段的美好时,作者又给了她们不确定的,迷茫的未来。

除了两部小说中的两位主角,在配角上的设置,也具有一些相似性。首先是两部小说中都出现了“侦探”这一角色(在《Lolita》里,是被亨伯特认为的“侦探”)而且同样是出现在两位主角进行公路旅行的时候。这位“侦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接着便是出现在故事前端“小高潮”的人物,并且是在故事情节中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存在。一是《Lolita》里Lolita的妈妈,痴迷“英国派绅士”亨伯特并与他结婚的赫兹太太。还有一个是《Lolita》里喜欢Therese的男友Richard。这两位出现在书中两位主角在产生“爱情关系”前。然而相似的是亨伯特和Therese都分别对这两个人物是同样的感觉,亨伯特对赫兹太太之间没有爱,但是他们在一起过。而Therese和Richard在一起了却没有结婚,他们之间同样没有相互的爱,所以结局都是分离。

最后是《盐的代价》里派侦探跟踪两位女主角公路旅行的Carol的丈夫哈吉,和《Lolita》里Lolita抛下亨伯特奔去的奎尔蒂。哈吉和奎尔蒂都是两本小说中的“反派”,让读者“讨厌,厌恶的人物”。“奎尔蒂”的名字本身就有“罪恶”之意。而在《盐的代价》中,也出现了哈吉打Carol,派侦探跟踪Carol的场景,同样他也是有“罪恶”的“小人”。虽然两个人物在两本书中的剧情设定不同,但是这两个人物都是贯穿于小说中后部分并开始影响整个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直接导致了故事结尾的又一个“小高潮”。

除了上述的主角和几个人物,《Lolita》里出现了安拉贝尔李,其他的几乎都是些小人物设定,而《盐的代价》除上述人物外也差不多都是小人物。由此可见,两本书在人物的设定构造上存在一定的相似。

(三)情节设置

两部小说的基本配置就是:“老少恋”+“禁忌恋”,这两种感情都是被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即使在现在一些国家,仍都是违背“社会道德”的。

1.两本小说在一开始,都是以“先动情”的一开始将爱放在心里的一方进行倾述,在《盐的代价》里,小说是以年轻的“Therese”爱上Carol的”Therese“视角展开的。在《Lolita》里,小说是以亨伯特的视角开始的,只是在讲诉的方式上,前一个采用的第三人称,后一个是第一人称的”自我独白”。故事的开头都是从这两位主角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开始。这就为后面的故事布置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并且奠定了全书的基调。这是两本小说开局部分的相似性。

2.在两个故事前部分,《Lolita》里出现了和亨伯特结婚的洛丽塔的妈妈赫兹太太,《盐的代价》里出现了想要和Therese结婚的——她的男友Richard。巧合的是,他们之间都没有爱。所以,我们的主角们都开始了一个“漫长的试图逃离对方的”游戏,两本书的作者也花了大篇幅来描写这场游戏,且无非都是同样的胃了另一位主角而想方设法逃离的故事。果然,海史密斯和纳博科夫想到一堆去了。不负众望的,Therese在和Richard大吵了几次之后离开了Richard。而被赫伯特“利用”的赫兹太太也在一次争吵中因为车祸去世。总之,这些都为后来两位主角的“交汇”扫清了障碍。

3.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同样,海史密斯和纳博科夫都为两位主角安排了一次“美国经典旅游路线——西部公路自驾游”。更为精彩的是,这两次旅行,前半段的旅途两位主角都十分惬意,故事情节“甜美”。结果到旅行的后半段,亨伯特和她的“女儿”,Therese和她的爱人都遇到了称为“侦探”的人,同样导致故事情节发生了360度大转弯:Carol离开Therese一个人回纽约了,Lolita抛下亨伯特也一个人离开了。似乎是悲剧的结局开始像读者不断的发出讯息。我想在这里,海史密斯和纳博科夫又想到一起去了。

3.前面刚讲到“侦探”,这个人物在两本书中的剧情设定不同,但是他们都是贯穿于小说中后部分,并且影响整个剧情发展,如上述所说,这是这个人物导致了故事结尾的又一个“小高潮”。

《盐的代价》里的”侦探“是Carol的丈夫派来一路跟踪两位女主角旅行的。而她丈夫的目的正是为了让侦探收集不利于离婚案的”证据“。从而要让Carol在离婚案中失去女儿的抚养权。“Therese一直在寻找嘴角有皱纹的男人”,“黄色牌照的那辆。”“如果我让他超车,你觉得你能认出他嘛”。在与这位侦探开启“猫和老鼠”的追逐游戏后,这位侦探还是和她们“正面对峙”了,而事实是,这位侦探得逞了。

《Lolita》里的“侦探”,出现在亨伯特和洛丽塔开始公路旅行之后,“一辆红色帐篷车”像幽灵一样跟着他们,让亨伯特认为是“侦探”。但其实车上坐着的就是奎尔蒂。“一个阔背,秃顶,穿一件灰黄色的黄衣和深褐色的长裤的男士。。。一小撇黑色八字胡,一张小口如衰败了的樱桃。”他与洛丽塔在这期间见面交谈过,亨伯特见这直接气晕了。紧接着他们也开始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在亨伯特好不容易甩掉“侦探”后,在医院一不留神后,Lolita还是被骗走了。同样,这位“侦探”也得逞了。

从这里开始,《盐的代价》和《Lolita》这两个故事开始进入不同的走向。当然,如果结局再一样的话,实在是说不通。但是从上面的对比来看,这两个故事如果从大层面的故事情节框架上来看,确实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两位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诉了这些情节,这些情节里透漏出的是不同的主题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是两本书最大的区别。

(四)语言特色

在两本书中,有很多情节的设置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同样作者对相似的情节的描写也有一定相似的语言风格。

1.如上诉所讲,两本小说都是以“先动情”的一开始将爱放在心里的一方进行讲诉。正是因为此般的视角,两位主角对另外两位主角,成熟美丽的carol和可爱淘气的洛丽塔,都是一种“充满无尽的欲望”以及“罪恶感式的迷恋”。这是同样贯穿于两本书中最重要的情感基调,正是这种相似的故事人物视角设定,两本书在语言描述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2.描写对方身体的香味

《盐的代价》里,Therese和Carol第一次约会吃午餐时,“Therese又闻到她的淡雅的香水味,有墨绿色丝绸的感觉,只属于她,就像某种奇花异卉的香味一般。Therese倾身靠香味近一点,往下看着她的杯子。他想要把桌子用力推开,投入她的怀中,把鼻子紧紧埋入她颈上的那条金绿色相间的围巾。她们的手偶尔在桌上轻触,Therese的几乎马上变成了独立的个体,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一直发热。”

在《Lolita》里,亨伯特在日记里写到:“我的宝贝儿,我的心上人——。。。她身上发出的气味和另一个人,也就是里维埃拉的那个孩子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更为强烈,带着比较浓郁的意味——一种炙热的气息立刻使我这个男子汉激动起来。。。”

从上面的描写对比来看,作者在塑造小说中”被欲望化“的一方的时候,尽可能的用感官和联想来描写。并且具有一种想象中的”欲望性“。将亨伯特对Lolita,Therese对carol的“无法自持的欲望”小心翼翼的描写出来。

3.对“性爱”的描写

海史密斯和纳博科夫对小说中性爱场景的描写都采取了特殊的处理,以一种相似性的联想,通过对感观的分析,联想的画面和精神层面的感悟来表达性爱。

“。。。然后她的身体也消失在越来越大的圆圈中。上千个回忆,时刻,字眼,第一个心爱的人,Carol第二次在店里和她碰面,上千个关于Carol的脸孔,声音的回忆,愤怒和重面笑声的时刻在她脑中,就像彗星的尾巴一样一闪而过。而现在那是一段灰蓝色的距离和空间,一个逐渐扩展的空间。在那个空间中,她可以突然像一根长箭般往前奔去。那只箭轻而易举的跨越了宽广的不可思议的深渊,在空间中不断拉出弧形,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这是《盐的代价》里在描写Carol和Therese交汇时,Therese的心理活动。

而纳博科夫在描写亨伯特那一刻的心理活动时,是这样描写的:“壁画上会有一片湖水。在火红色的花朵中会有一座凉亭。会有一些自然风景画——一头老虎追赶一只极乐鸟,一条令人窒息的蛇完全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正在帮助一个臀部好看的小奴隶爬上一根高玛瑙的柱子。”“会有一块火蛋白石在一个泛起阵阵涟漪的水池中融化,最后一个震颤,最后一次敷色,刺眼的鲜红,令人难受的粉红,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

4.小结

如上述所对比的一样,《盐的代价》和《Lolita》在小说情景语言组成风格上,很大程度上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虽然这点值得商榷,但是因为情节构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上面在我上面”第(三)点情节设置上所讲诉的具有相似性的一些情节。所以在对比阅读时,有这样的感觉也是有理由的。

(五)作者对于动物的痴迷

两位作者对于动物和某几样东西都是极尽痴迷,比如“海史密斯”和蜗牛,海史密斯喜欢动物,她一生喜好猫,在生命最后时期也有3只猫陪着她。蜗牛也被当作宠物来养,其他奇奇怪怪的动物据说也是她的“心头好”。根据安德鲁·威尔逊(AndrewWilson)为她撰写的传记《美丽的阴影》(BeautifulShadow),海史密斯曾在一个鸡尾酒会上打开她的手袋,给大家看里面的一颗生菜和上百只小生物。海史密斯有着乖张性情和反叛个性。偏执,无节制的酗酒,不正常的生活习惯,是她的个人不幸,同时也让她成为了一名独立特性的作家。

而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其专业的蝴蝶研究者蝴蝶对称、精致的美,可能启发了纳博科夫,使他可以在小说的结构中穿插任何自己想要的文学手段,比如谐音、打油诗、账单、书信,而不至于伤害到小说的整体结构。他自己说:“与在显微镜下发现一种新的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的山坡上发现一种未被记载的物种给人带来的喜悦之情相比,文学灵感带来的快乐和回报就不算什么了。要不是俄罗斯发生了革命,我很有可能完全投入到鳞翅目昆虫学的研究中去了,根本就不可能去写小说。”而他在创作《Lolita》的时候,每年夏天都会和妻子去捉蝴蝶。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特鲁雷德,怀俄明州的阿弗顿,亚利桑那州的波特尔以及俄勒冈的阿什兰等地进行采集蝴蝶标本活动,而在这期间的夜晚或者白天天阴时,就“精力充沛”的继续写《Lolita》。

不管是“蜗牛”,“猫”还是“蝴蝶”,都是“体积小”,“个头小”,“温柔的”,“美丽的”动物。而正是这样的特性,获得了海史密斯和纳博科夫的喜爱,正是因为对于“美”同样的追求,使得两位作者在创作一个“爱情故事”的时候,都带着“温柔的”,“美好的”感情基调。

(六).有关于《圣经》的典故

1.《盐的代价》(thepriceofsalt)

首先为什么海史密斯会把这本书取名为《盐的代价》?

“这个典故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19:26),罗德的妻子(Lot’swife)一事。Lot的妻子因为在逃离的路上没有听天使的话回头看而成为了盐柱。以海史密斯的个性,她用罗德之妻子的典故,并非指原意“对旧城旧制度的留恋”,而是用索多玛,代表离经叛道的欲望和欢愉。这个解释来自《Carol》电影编剧PhyllisNagy在戛纳记者招待会上的回答,PhyllisNagy对《盐的代价》和海史密斯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成功改编成为电影剧本。

ThisseemsareferencetothepassageinMatthewfromtheBible:“Yearethesaltoftheearth:butifthesalthavelosthissavour,wherewithshallitbesalted?Itisthenceforthgoodfornothing,buttobecastout,andtobetroddenunderfootofmen.”

在AE的讨论里,作者给了《圣经·马太福音》的reference:

CUVMP译本:“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所以“盐”应该是指代“一切最有价值的事”,比如快乐,激情,爱,等等。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而在本书中它隐喻了女主们的处境: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除此之外,本书里还出现了“圣母像”。在Therese和Richard因为carol大吵一架的时候,Therese生气的将圣母像摔在地上。东正教会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选为诞生耶稣的人。她本身也是凡人,受亚当的原罪(就是死亡)的传染;但是她从小就已经完全顺从天主,依靠天主的恩典脱离罪恶。正教会认为她就是人类回答天主之“是”,来弥补和解放人类脱离夏娃之“非”及叛逆。而海史密斯创造的“Therese故意摔碎圣母像”,一方面寓意着,Richard将Therese看作圣母,他只希望Therese能够和她结婚生子,遵守作为妻子的职责,但是他并没有问过Therese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支持她的梦想。另一方面这个行为也意味着,Therese决定打破Richard对她的“禁锢”和“幻想”,准备按着自己内心,天性生活下去。

3..《Lolita》

而我们在《Lolita》一书中,可以看到,纳博科夫这样写到:“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第一号证据是六翼天使——那些听不到正确情况的,淳朴的,羽翼高贵的六翼天使——所嫉妒的。

“六翼天使”是九级天使中地位最高的天使。《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6章第2节说,他们:“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这句话是用《安拉贝尔李》第11行中的短语“六翼天使”和第22行中的动词“嫉妒”拼凑成的。

六翼天使“是神最亲近的御史,可以直接和神沟通的角色,是个纯粹只有光与思考的灵体,并对炽爱产生共鸣,在天使中甚持威严和名誉,被称为是:“爱和想象力的精灵”。但是却是恶魔撒旦(satan)(As)proudas~极其傲慢。这正是他所爱的洛丽塔,也是这爱让亨伯特自己成为“恶魔”。

《Lolita》中还有一些关于《圣经》的例子,例如亨伯特第一次看见Lolita是在花园里,这与《圣经》中的“伊甸园”很相似。

从《圣经》时代开始,“原欲”和“原罪”就被并置在一起。在《圣经》故事的“失乐园”事件中,从欲望通向罪感是由“智慧”一手导演的,羞愧而非内心觉悟构成了赎罪之路。

“同性恋”和“禁忌恋”本就是《圣经》条约中所不被允许的,而两位作者在两本书中都运用了《圣经》中的一些典故来完善故事情节,表达更深层次的意思。这也具有关于引用《圣经》典故的相似性。

四.结语

“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脉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零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间神经痛发作,不能动弹的那个时候。”这是纳博科夫第一次感觉到《Lolita》的时候。

“。。。但我脑中出现了奇怪,眩晕的感觉,几乎要晕厥,同时精神又格外振奋,仿佛看到某中异像。”然后当晚海史密斯便开始构思《盐的代价》的故事。

“隔天早上的感觉更加奇怪,而且我发烧了。”海史密斯不仅发烧了,还长了水痘。

这样看来,还真是奇怪。两位作家都是在身体“煎熬的时候”有了灵感,从而创作出如此不一般的故事。就好像是齐天大圣终于历尽折磨蹦出了禁锢他的五指山。当然,这里我只是调侃,可能很多作家在创作他们的经典作品时也有这样的经历。

如果用海史密斯在《盐的代价》里的一段话来形容写《Lolita》时的纳博科夫,我想应该是:

“如果你是像雷普利那样的“天才”,嗯,我是想避免说“罪犯”两个字,其实你比我幸福多了。因为你比我幸福多了。因为你对你虚构的,伪造的人物和事。对你所构建的整个世界身心不疑。你相信,只要你看中了那件衣服,它就一定会是你的;你物色到的那个人,哪怕今天还是个病人,明天就可以是杀手;你看中的艺术和艺术家,哪怕已经死了,你也可以让它和他都活过来。你一定能做到。因为我让你做到。你消灭一个肉身就像搬开的一块石头,你展开一个世界就像展开一张地图。我不行。我望不到虚构的边界,我只是闭上眼睛,本能的站住,我会忍不住怀疑自己,嘲讽自己。我定时定量地看心理医生,我在纸上把你写的越是神乎其技,在心里越是把防火墙堆砌得高一点。”

而纳博科夫会怎么形容《盐的代价》呢?

我想应该是:“我现在想到欧洲的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纳博科夫创作的《Lolita》的确和海史密斯的《盐的代价》存在不同方面的相似性。《Lolita》和《盐的代价》都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不管谁影响了谁,抑或是谁和谁。我相信,她们在不断的创造着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的奇迹。

参考文献是:

(1)《卡罗尔》,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2)《Carol》,Patricia,HighSmith,W.W.Norton&Company;MovieTie-In(2015年11月9日),London

(3)《盐的代价》,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社,2007.

(4)《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5)《Lolita》,PenguinModernClassics,2015.

汉语言文学

163010210

席心雨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