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高中时期就记住了“陈果”这个名字——复旦名师、哲学博士。我也有幸地观看了著名的“寂寞孤独论”,孤独≠寂寞这个理念在我的意识形态里也深深扎根。以前的我一直觉得孤独跟寂寞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来自心灵的空虚,精神世界的缺乏,周遭的不满,而形成的自我思想的真空。直到看完陈果老师的视频,我才觉得,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自我体系的完整”。当我们学会了孤独,便知道了如何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何与自己对话,便能理解到古人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陈果老师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College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陈果老师的代表作有《好的孤独》、《耶稣为何言语?》。
我们每个人虽然会经历不同的酸甜苦辣,面对不同的狂风暴雨,感受不同的真善美,但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在获取精神世界食粮时,都会是同样的渴求。孤独就是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往往大多数人脱离了生活的喧嚣、远离了工作的繁忙,一切静下来的时候,便成为了一个寂寞者。不是一个人的独处就叫寂寞,寂寞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境的反应,是内心的虚无与不安。孤独被大多数人都理解为伤心无奈之境,而真正学会孤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就像陈果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背负西西弗斯一样的巨石,这块巨石来自生活的重负,我们在重负之下,不得不劳碌奔波。每个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都在追逐,都在奔跑,周而复始,不敢懈怠,怕身上的巨石便会转瞬掉落。而正是这种重负,让我们一味的向前,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能够停顿一下,与那个真实的自我对话。孤独来源于心境,来自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孤独时,我们才能与自己对话,才会认识那个最纯粹的自己。不是每天的忙碌把时间塞满便得到了满足,而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使你充实。当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生命报以热爱,一个人在精神世界也可以自在的遨游的时,我们便能够感受到孤独的魅力。
有人评价陈果老师:有人爱上她的口才,有人爱上她的思想。比起貌美,高知女的智慧更值得叫好。陈果老师的哲学之道,仿佛让我们对生活看的更加的通透。她的见解,思想等等对于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帮我们解答了对生命,对生活,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让我们在她的思想引领下,做一个更好的“孤独者”。
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群居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生活的喧嚣。我们应该好好的对自己进行深度的访谈,什么才是自己热爱的,我此时此刻又在追求着什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人生旅程,怎么才能有价值,有意义的度过。没有了娱乐,没有了手机,就百无聊赖。这恐怕是很多人的现实生活写照。
读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让我不禁对以后得每一天充满了期待。好的孤独能够让你拥有一颗纯净的心,让你能够获得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我们应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