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它是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全书共从六个方面探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别是:从语词的语源和便签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形式,任何文化其实都是生根于语言文字,从语言生发开来,语言同时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思维则指导着行动,而行动则是符号表意行为,符号表意行为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人是符号的动物,而语言则是所有符号中最为重要的符号,因此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文化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可取代的。如果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因为人有文化而动物没有文化,那么,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语言。
其中我“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稍感兴趣,读完后更理解了“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联系的”这句话。读完了这一章,我知道了许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事物,例如马、麻、白、满、蓝、洪、丁、古、宛、穆等均可视为准回姓,民国时期家族中有基督教传统的人,有些也可以从名字上看出来,如符保卢、马约翰、洪煨莲、等。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族的文化特征,即父亲名字的末一个或末两个音节常和儿子名字的前一个或前两个音节相重。依靠它可以从体质和语言两方面来断定这个部族里有许多分支的亲属关系。此处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作者在总结中说到,语言往往有文化变迁的累积层,其音、意、形都体现着历史的来龙去脉,而语言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可以今推古,溯流得源,这是语言研究的宝贵用处之一。
在书的第四章,讲的是从借字看文化接触,罗常培先生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借字。借字就是和外来文化的接触后,将新的成分和旧的成分相糅合。
第三章从地名看名族迁徙的踪迹,讲述了几个例子:龟兹县和温宿国这两个地名反映了中国地名所显示的古代民族交通的踪迹。而壮语地名所显示的古今民族分布的差异这一节,反映了古今民族分布的情况。
第三章另外书中还例举了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云南贡山俅子和斐济人、维达人等民族的亲属称谓来探讨该民族的婚姻制度。也找了一些民族的风俗,像非洲的继子或外甥承袭寡妇等。也有一些婚姻制度,像表婚制、夫兄弟婚制和妻姊妹婚制、血族婚等,从中的亲属称谓来探讨婚姻制度。
最精辟的还是罗先生在书本最后的四句总结:
一.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语言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二.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
三.语言的材料可以帮助考订文化因素的年代,语言像文化一样有不同年代的各种因素综合组成。
四.文化变迁有事也会影响语音和语型。
罗先生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大学问家,他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各方面都作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并有突出贡献。正如罗常培先生在第一章中所说:“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罗先生的《语言与文化》确实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罗常培先生不愧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的《语言与文化》,我也只能领略其中的一些皮毛,就像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一般大众实在太难懂。总结起来就这本书上的道理是通俗的,例证是专业的。汉语语言学的专业底蕴,方言材料是语言学的宝库,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