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文化苦旅

作者:陈孟君
主要内容

文化从起始到它未尽的终点,对于旁观的人来说都不“苦”。苦的是这趟旅程,和背负这趟旅程的人,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放在扉页的雕像故事,我想也是要说明这个问题。

文化与其主体的关系,以及人的自我改造的可能。或如去除了绝对时间观念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到的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延续了历史文化的今天,我们怎能说这文化是“苦”的?我们不过是追溯时间,看到背负文化前行的“器宇轩昂”的“浪子”们有多苦。而这趟旅程还未结束。

牌坊和墓碑的事,我想作者已经讲清楚了。并非所有的贞洁烈妇都是真正的“贞洁烈妇”,她们在封建的世界里无法存活,但她们的父母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毫无过错却只好死去。于是有那么一些父母,编造一个悲痛的谎言,花重金为女儿买来棺材,刻下墓碑,筑起牌坊,却已把女儿送到也许再也见不到的地方。活着总比死了好,那个什么破贞洁牌坊就用来骗骗世人吧。

至于潘木公,他在小徒弟向他提出疑问的时候大概就已经猜出来了。在尼姑庵的时候,他可能突然意识到,那些漂亮的小尼姑也许在她们的家乡也是“已死之人”了。她们在她们的家乡刻有墓碑,筑有牌坊,而她们却没有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死去,她们在异地活着。潘木公自己作为一名高级的牌坊铸造者,在意识到这一切以后,突然不清楚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了。

读到最后几段的时候,大家应该能明白本章的标题“牌坊”代表的是什么了,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文章最后提到的两位女教师以及小姑娘何英,也恰恰象征着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解冻,由于她们所在地是这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小山村,所以作者说“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

文末提到的外国小说《热冰》,与乡间的贞洁牌坊一事异曲同工。

西方的金发已在晨光熹微中完全解冻,中国的黑发只能自己默默救赎。

这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是人们心中的封建思想摧残了女性。人们大都离不开社会群体,人言可畏,舆论谴责逼迫着当时那一个个美丽的女孩,她们不想葬送自己的一生,嫁给没有爱情的婚姻,或是守一辈子活寡,抑或改嫁遭人非议。面对一次葬礼,大户人家都期盼着第二次,那不是死去,是重生。

乡间的女教师带来的是一种新思想,是对女性的解放,也是对封建思想的解冻。作者自述是从解冻的乡村走出,表明自己的思想与人生也经历了一番迂腐而获新生。

我想,《文化苦旅》之所以“苦”,应该从不同角度来看,由浅入深,它苦在旅途的跋涉,苦在文化流传的艰辛,也苦在作者的思想斗争。作者写《文化苦旅》这本书,走遍了中国的各个城市,长途的跋涉使他的身体劳累,他的文化之旅中,尽管有文化给予的震撼,但也不乏身体的疲劳,为筹划生计的辛苦和偶尔病痛的折磨。这些,也使这段旅程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旅行截然不同,这不再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的旅程,而是一段“苦旅”。其次,文中许多地方对一段文化的描述,都可以使我们感到文化流传下来,文化创作出来的艰辛,才子会收到奸佞小人的陷害,文化会遭到侵略者的毁坏,而那些辛苦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却又遭到人们的破坏,人们不去保护古迹,还在古迹上乱涂乱画,使得中国原来丰厚的文化产物变的越来越少,这又是文化的另一段“苦旅”。

最后,作者在这段旅途中也作了许多思考,这些思考使《文化苦旅》这一本书可以面世。书中所展现的文化的积累,岁月的变迁,多元化的转变等,都是作者的思考。这也是一段“苦旅”。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