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这首诗,是因为被它荡气回肠的名字所吸引。可通篇读下来后,跌宕起伏,不经让人潸然泪下。若不是读到此诗,便不知让六宫粉黛无颜色、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说的就是杨玉环;若不是读到此诗,便不知历史上有如此情深的帝王,更不知玉环去世后玄宗夜夜孤灯挑尽不成眠的悲凉。
后了解到,此诗作于五十年后,诗人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道在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玩时,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作下此首哀婉凄凉的爱情长诗,传为千古佳作。他将玄宗、贵妃的恩爱过往一一记入了诗篇,让二人美好爱情的再度重现。也有人说,此诗是白居易借他们二人故事来告诫后人的政治诗,也有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等。但我更相信这是一篇纪念二人美好故事的爱情诗。
白居易以“情”入手,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
27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便让六宫粉黛黯然无色。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头上装饰着轻轻摆动的金步摇。
都说自古帝王最薄情,可杨玉环偏不信啊,我要他玄宗即便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我一人身!
诗的前半部分,是欢快美好的,令人羡慕的。玄宗与贵妃的美好爱情故事,引得世间多少女子看了不由向往能获得此分专情,引得普天之下多少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为借此平步青云。终究,历史故事是悲凉的,现实也是尤其的残酷的。可叹,好景不长。突然间,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至此,全诗的节奏和笔调,顿时由缠绵婉转,变为劲健快捷。长安城里到处升起了战火的硝烟,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护卫着帝王逃往西南。皇帝的仪仗车驾走走停停,从京城西门逃出,走了两天也才不过一百余里,来到马嵬坡。此时的军心早已涣散,更大的一场灾难也即将降临,护驾的六军不肯前行,望求陛下在马嵬坡刺死贵妃,又有什么办法呢?无奈之下,生离死别,绝代佳人杨贵妃就这样香消玉损,这段爱情故事终究还是以这样悲惨的结尾草草收了场,不禁让人怆然泪下,尤其叹息。
死后的凄凉,与死前的风光岁月形成了巨大反差。秋风簌簌,黄沙漫天,唐玄宗痛失爱妃,一蹶不起,整日思念贵妃,郁郁寡欢不得终。战乱平定后,玄宗起驾回京,路经赐死杨贵妃的马嵬坡时,徘徊留恋,相思肝肠断,泪打湿衣襟,迟迟不肯离去。回宫之后,更为凄凉萧肃,物是人非事事休,贵妃的身影早已不在,夜晚也变得尤为漫长,只有一盏孤灯相伴,油灯挑尽,仍然辗转难眠。即便贵妃去世已多年,仍然日日夜夜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思念到极致的爱呀,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啊,谁人能懂呢?
我羡慕玄宗对杨妃的那份深情,那份宠爱。我尤其的钟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何等的厚爱呀,何等的爱情呀,是多少女子的向往啊!可生在皇家,地处高位,身不由己,那种无奈,那种凄凉,他人何懂啊!如果有来生,我想玄宗还会和玉环再相聚。
彼时,玄宗不再是帝王,玉环也不再是贵妃,“你我”只是平常百姓,我是你的妻子,你是我的丈夫,我依然被你宠得“无法无天”,我只愿与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头偕老,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