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抗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人间词话》里讲述了王国维的文艺观,他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同时,他也在书中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的问题,这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次有人提出来。
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
这是我最早听说过的一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则,句句在情在理。我在初中时,对于这三句诗便已经熟知,但是当我后来看见王国维先生的这一则评说时还是惊艳了我。但在当时尚未开化的我所惊艳的不过是一些吉光片羽。认为句子很美,作者能够将古诗句这样连贯起来,感到很震撼。当我现在阅读时,不由得对于自己当初肤浅的惊艳感到羞愧。同时也再一次的为王国维先生的文学修养所折服。这则评语,解读者繁多,但我也想讲讲自己的看法。面对挫折,面对世俗的社会,面对自己的梦想,我思考繁多。前路漫漫,我依然坚定向前。这是第一境界,经过徘徊而最终确定自己心中的梦想,自己坚定的目标。抵达理想的彼岸总是漫长的,我不停的奋斗也坚持着不放弃。这是第二境界,确定目标后的奔赴,制定计划后的实施。历尽艰辛与诱惑,发现自己所求之物竟已在身边,更多的竟并非欣喜而是悲喜莫名的感激。这乃第三境界,经过俗世后的发现,经过奋斗后的成功。世人皆说第三境界到达不易,然而更多的人在第一境界之前就已迷失。多少人在世间忙着追求,寻寻觅觅,到头来却是得非所求。在我看来,第一境界比第三境界更难抵达。
王国维先生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认为“境界”不仅在写诗词中重要,对于我们的现代文学创作同等重要。我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令人读来眼前一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文学作品能够使人透过文字阅读到作者的情感与经历,明白作者所要表达,并从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和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想。调动读者的情感,把读者吸引到你的故事中,文学作品的这些功效都是需要作者造境来完成的。且我很喜欢“自有名句”这一句。如同“心远地自偏”一般,这一个“自”用得十分的好,不娇柔不造作。贾岛有诗言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为了作诗而作,为了写作而写,不过徒增烦恼罢了。最喜爱的是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但在这样“妙手偶得”的背后需要更多的付出,需要作家不急功近利。有人说:“做学问的人,要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话很简单,但很难做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自然会产生不少的浮躁的人,也更加衬托出潜心修学之人的可贵。
我对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抱有欣赏与崇敬的。在我拿到台海出版社所出的《人间词话》这本书时,书的封面写着这样几句“晚清以来文学传阅不衰的词话力作,完美臻合传统诗词的韵味和现代白话文张力美,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向现代转型的开端。”这一番话使我对于《人间词话》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在我真正详细的阅读过《人间词话》这本书后,我发现它不仅有着传统诗词的韵味、现代白话文张力美,还能够令我学到许许多多的做人做事的知识。就像鲁迅先生评价读者眼中的红楼梦一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人间词话》也能获得不同的收获。
在《人间词话》之中我们不仅能学习许多的古诗文,也能从中收获了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如果对于《人间词话》里的学问加以深究,定能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