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读书报告
书名:《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出版日期:2014-04东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郑永年译者:邱道隆
书籍目录:
第一章技术赋权的政治学:科学与民主老问题,新答案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政治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
第二章信息技术、民族国家建设和社会运动信息技术和民族国家建设现代中国的“科学”思维观念和技术民族主义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合法性和新技术民族主义信息社会的形成经济、政治和社会信息技术和社会运动
第三章监管机制艰难的双重任务信息产业部的崛起:监管机制政治性管理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实施互联网控制
第四章互联网、政治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信息技术和政治变革信息技术和公民参与信息、集体行动和政治自由化
第五章互联网、公民参与和公信缺失公民参与和集体行动数字鸿沟、社会接受和公民参与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公共机构的信任缺失作为公民表达工具的互联网:案例分析
第六章互动战略、集体行动和政治效果集体行动的成与败互动战略的重要性网络集体行动
第七章信息技术、国家-社会关系转型和政治变革信息技术和政治变革政权变革精英的政治变革观政权变革的三种方案信息技术和政权变革的外部力量信息技术和自上而下的革命政治自由化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改造从不可能到无可避免
内容简介:
在技术赋权之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这本书中,郑永年对中国的互联网的历史发展作出了突破性的研究,并得出了四个重大的研究结论。本书一共分为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郑永年等学者细致又全面的观察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学者们发现政府的权利和社会的权力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共领域中转换。在技术赋权这本书中,作者郑永年等人得出了以下四个研究结论。第一,互联网给政府和社会都增加了权力。互联网在政治自由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使政府朝着开放化,透明化,责任化方向迈进;第二,互联网产生了大量影响,高度分散和超越政府权力的限度;第三,互联网为政府和社会彼此间的契约和分离创造了一种新的基础结构;第四,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的回归关系。政府和社会之间在互联网上相互作用,并且由此重新塑造了政府和社会的角色。
总结:
技术赋权是指通过传播活动使得精英主义垄断层被打破,话语权重新分配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体技术内镶嵌着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取向,使得受众无需依靠政治、经济力量便可发声,但过度夸大技术本身的力量,陷入“技术决定论”是有失偏颇的。根据有关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权力结构不再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而是更符合福柯的权力观,就是流动性的无主体性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二元对立关系被解构。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使受众被赋予了内容生产的权力。个人能够在网络空间里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致使属性议程的效果弱化、内容同质化前提被解构。另一方面,个人资本被激活,网络经营赋权,导致架构重组,资源重配。自媒体成为全新的传播节点,为个人的闲置时间和能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变观道路。柯兰在《互联网的误读》中表示,技术并没能创造全新的社会变革,互联网的强大效力是被夸大化了的,技术服从于历史的逻辑。从时间的纵向上看,用户的权力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实力有所增加,但在从横向的维度上进行探讨的话,会显现出全新的不均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在充分的肯定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之余,也要理性的思考,不能盲目的夸大化,才能使得新技术为我们所用,更好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有益之处,也要看到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