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开头,作者巴尔扎克着重描写了格朗台家的家产之殷实,多处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格朗台家在当地的地位之高。富有的格朗台先生却有别于其他富人的习惯肆意挥霍,格朗台先生在生活中的节约令人发指,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许吝啬,他的家中只有一位佣人,家中的针线活全由格朗台太太和他的女儿欧叶妮格朗台一手包办。他规定只有十一月到三月可以在壁炉里生火取暖,而不考虑春寒和秋凉;甚至连每日使用的蜡烛和食用的面包也亲自分发,连一丝多的都不愿意给。面对从巴黎远道而来的落难侄儿,葛朗台也表现得十分残忍,他安排侄儿查理去往遥远贫瘠的印度,不愿这位可怜的侄儿话费他一点财产。甚至在面对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美丽的妻子的哀求之时也不愿原谅将自己的金币送给查理的女儿,即使天使一般善良的心也终究没有感染到丑恶专治的格朗台先生。
其中有一位使我映像深刻的人,她便是娜农,这位相貌略显糟糕的女人从二十出头便跟随格朗台先生,为他当牛做马,工作三十五年后却只存得四千法郎。娜农和格朗台一家相处十分融洽,可能正是因为她在看到格朗台对早餐的面包都嫉妒苛刻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乐呵呵地认为节制饮食会得到卫生方面的好处吧。正是她的顺从,格朗台先生仿佛认定她一定会忠诚于他,于是像疼爱一条狗一样喜欢起娜农。娜农是幸运的,因为她头脑简单、心地纯朴,只容得下一种感情,一个心眼,所以在帮格朗台家做工的三十五年中,纵使每天都工作得十分疲惫却也活得开心、快乐。格朗台先生在动了恻隐之心时对娜农说的一句:“可怜的娜农!”的怜悯却构成了娜农全部的幸福。
其中格朗台太太的性格也让人感到神奇,她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和温和的脾气,她就算是面对吝啬的、不停讹诈自己的丈夫却也不会懊恼,在丈夫向自己索要本属于她的金币之时她却会因为丈夫的一句:“你要买什么?”的关切感到很有一种做母亲的尊严。也正是因为格朗台太太的容易满足才使得夫妻二人虽然不是特别相爱却可以相濡以沫走过余生。
而欧也妮可谓是小说中近乎理想主义的人物,在故事的开头她的天真善良显露无疑。在面对帅气、有贵族气息的表弟查理时,欧也妮表现出的少女行为足以展现出她的与众不同,在她的眼中,一切的爱恋都是十分单纯的,就是如同磁铁南极与北极的相互吸引那样简单,以至于在她在堂弟入住她家时为他多番考虑为他购买了父亲绝不允许的、奢侈的白蜡烛,当了解到表弟查理的困境之时,她甚至忘记了父亲对自己的收藏的金币的喜爱与父亲对金钱的专制,心中只想着能为可怜丧父的堂弟做点什么,欧也妮的单纯也使查理这个混迹在巴黎花花世界的公子哥开始明白爱的圣洁,查理也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母亲的遗物交给欧也妮保管,可能就是这个时候,欧也妮和查理之间一直摩擦的火花终于连成了一条稳定的电流。
欧也妮和查理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的爱情是清晨一同早起在花园中散步;他们的爱情是欧也妮母女做手工活时候的体贴陪伴,这种平淡、朴素的感情让查理感受到了之前从未感受过的甜蜜,感受到了灵魂的美丽。欧也妮这个单纯可爱的姑娘让查理坠入了爱情的洪流中。
然而在现实当中,幸福却是无比短暂的,查理不得不离开法国前往印度开始他人生的赌博。在离别之时,查理告诉欧也妮,“你会遇见更好的人”,查理向他美丽的堂姐吐露了心中的爱恋,或许正如同电影《后会无期》里的那句话一样:“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查理对堂姐的放手不可不谓一种更深的爱恋。欧也妮的纯真使得查理的爱情也变得神圣起来。
在送别查理的时候,一向不多言的娜侬也不禁流出热泪,欧也妮和母亲更是热泪盈眶,然而就在此时,葛朗台先生依旧在心中盘算着他的生意,他的利益。
男人的精力很容易被事情分散而女人却不能,在查理走后欧也妮每天日思夜想的就是那个和她许下约定一同在清晨阳光下散步的少年,查理的离开,带走了欧也妮的爱情也带走了欧也妮只容纳了查理的心。
然而在查理离开之后,欧也妮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相继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父亲,虽然坐拥1700万法郎的财产,欧也妮的心却没有变成和他父亲那样的吝啬、冷漠,她将娜侬每年的年薪从60法郎升到了1200法郎,并且让年迈的娜侬感受到了爱情的滋润。她开始社交,也被他人的赞扬冲昏头脑,然而她却没有一刻忘记过她那个可怜的堂弟,然而却不知在离开法国之后的岁月里,查理已经被现实磨练的冷酷无情,早已忘记了他们当初单纯的爱恋。查理成功地回到巴黎,为了侯爵娶了一位丑陋却颇有地位的少女,他写信给欧也妮,道出了心中所想,欧也妮万万没想到,期盼了七年的来信却是这样让人心寒,这七年的岁月只是欧也妮的一往情深、她自己的幻想。
欧也妮之后便嫁给了野心勃勃的朋弗庭长,庭长一心想要夺取妻子庞大的家产,然而上帝却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结婚三年,朋弗一家相继过世,欧也妮成为了寡妇,然而这个圣洁的女子却依旧向从前一样,如同父亲般节约,但对贫穷的人却抱有慈悲的心。金钱用它冰冷的颜色沾染了她超脱的生活,并且使得这充满感情的女子对于感情产生怀疑。她用她的善良抚慰了许多家庭的痛苦,带着数不尽的令人敬佩的行为走向天国。
欧也妮是幸运的,因为她在名利场——法国却可以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善良;然而欧也妮也是不幸的,她的善与高贵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她被父亲算计、被爱情抛弃,她的一生正如她母亲临终时说的那样,是充满痛苦的。作者巴尔扎克或许正想通过欧也妮的善来表现出那时法国社会的利益为上的荒诞精神,以欧也妮一生的悲剧向我们讲述着上流社会追名逐利的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