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热点分析
摘要:近日江哥案件引起广大社会群众关注。在2016年11月3日凌晨,在日本东京中野区公寓,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江歌是替同住的女室友刘鑫挡住她的前男友而被杀的。江歌的母亲介绍,江歌脖颈处,身上多处刀伤,刀刀致命,惨不忍睹。该案件将于2017年12月11日至15日,在东京地方裁判所公开审判这也是去年引起网络热议的“东京女留学生被害案”。
关键词:江歌案情分析;大众传播学
正文:近日,“江歌事件”持续发酵,再次在网络引发热议。关于事件本身、江歌及其母亲、刘鑫等,同情者有之,叹息者有之,愤怒者有之,谴责者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此次事件,从传播学角度,可以用马莱茨克模式来分析。
首先,从传播者角度来看,中日各种媒体作为此次事件传播者,她们认为陈世峰刘鑫的做法恶劣毫无人性,冷漠无情,应当向社会揭示。而这两天不少自媒体大V的集体声讨,让刘鑫成为过街老鼠。11月13日,《新京报》刊登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志权教授撰写的《江歌案:先分清道义和法律责任》,央视网登载了欧阳晨雨撰写的《“江歌遇害事件”,应以法律之烛照亮人性暗黑》,众多媒体对此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探讨。咪蒙推送的那篇《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更是将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一方面在谴责刘鑫事发后的冷漠、自私,另一方面却又在代表法律申请“处死”陈世峰。充满戾气的“伪道德”文章,将朴实的善良带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审视点上,最终让身处舆论漩涡的每一个当事人伤痕累累地活在过去的回忆中。从江歌事件中,我们既看到了江歌的友善仗义,江哥母亲的痛苦无助、刘鑫的冷漠无情,也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之分,同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之失的反思。
受众便是广大群众,他们的形象大多是正义的,所以站在正义的角度上来思考看待整个事件。而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所以对待此事态度也不一样,人员群体由社会各阶层人员构成会受各个阶层影响。有的网友说:“她为朋友挡刀,客死他乡;她却躲避近一年,消失不见。”有的网友说:“事发后,刘鑫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会让事态发展愈演愈烈。”有的网友说:“江歌母亲曝光家庭隐私做法有点极端。”
传播过程的其他影响,对于此次案件,社会舆论带来巨大影响,这样一起刑事案件被舆论左右,有人会说,陈世峰那么恶劣,如果公众的舆论再不帮忙,不让陈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江妈妈和江歌就更冤了。其实,舆论可以监督案件的进程,但却不应该左右案件的结果!案件不应被舆论左右,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共识。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记者在报道案件的时候,都会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只能讲已公布的进程,不允许讲出带有倾向性的观点等。至于在法庭内拍照录像,更是不允许。这就是我们看到新闻中在讲述某个案件的审理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庭审的漫画,而没有现场照片的原因。我们普通人只能道听途说,所了解的并不全面,而且容易被后面的推手所左右,我们的对司法的干预,跟那些不法贪官的枉法干预,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关注某起案件,我们可以批评和监督执法,但我们不可妄下结论,更不该只听一面之词,并用暴力、不论是实际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来干预司法,这才是一个负责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舆论监督还是很必要的,因为它也是制约个别权力去干预司法的利器。同时,也是对立法者的一个提醒,帮助他们去完善法律,去顺应民意,让法律真正为全体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知网;百度资料